渤海之濱,風雲際會。在百年變局深刻演進、國際格局持續調整的關鍵時刻,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在天津舉辦。作為上合組織成立以來規模空前的盛會,20多位外國領導人及10位國際組織負責人齊聚津門,擘畫區域合作嶄新藍圖。峰會凝聚的廣泛共識與豐碩成果,不僅為上合組織發展注入澎湃動能,更將天津推向高水平開放的前沿陣地,開啟與世界深度交融的新征程。
新理念引領 上合邁入新階段
本次峰會的核心智慧,凝結於習近平主席高瞻遠矚提出的“求同存異、互利共贏、開放包容、公平正義、務實高效”五大合作建議。天津大學亞太經合組織可持續能源中心副主任馬晉龍教授深刻解讀,這五大建議根植於歷久彌新的“上海精神”,更是對時代挑戰的有力回應:“峰會首次將發展議題置於核心位置,明確將2025年定為‘上合組織可持續發展年’,著力推動能源、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前沿領域協同創新,標志著上合組織由安全合作向深度‘發展驅動’的戰略轉型。”
中國太平洋經濟合作全國委員會副會長、南開大學APEC研究中心主任劉晨陽教授特別指出,習近平主席首次將上合組織定位為“世界最大區域組織”,這不僅表明該組織將從更高的層次和維度上為自身發展設立更加宏大的願景,還意味著該組織將有能力為重塑國際秩序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發出響亮的“上合聲音”。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堅持務實高效”,讓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前秘書長鄧浩印象深刻。他說:“以上合組織天津峰會為新起點,上合組織國家並肩邁入更加團結、更重協作、更富活力、更有作為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說道:‘持續推進上海合作組織改革,加強資源投入和能力建設,讓組織機制更完善、決策更科學、行動更高效’,為上合組織推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重點方向。”
南開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研究院教授葛順奇亦高度評價峰會發布的《天津宣言》及未來十年戰略,認為其在深化互聯互通、綠色產業等務實合作方面樹立了“公平互惠”的全球經濟治理新標杆。
破局立新 重塑合作格局
面對外部單邊保護主義的挑戰,上合組織如何開闢新局?葛順奇提出戰略路徑:“中國需推動從‘出口導向’向‘進口導向’轉型,實施服務業深度單邊開放,聚焦能源、人工智能等十大關鍵領域,積極拓展與上合組織國家的深度合作,共同構築堅實的經濟安全聯盟。
硬核的數據印證著合作活力:2024年中國與上合組織國家貿易額達8900億美元,投資存量超1400億美元。馬晉龍以峰會綠色合作為例闡釋“上海精神”的生命力:“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共推‘光伏+農業’定制方案,正是對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的生動詮釋。這種‘政策溝通為引領、技術共享為基礎、能力建設為核心’的創新模式,為全球南方國家樹立了新型南南合作的卓越典范。”
自去年7月接任上海合作組織輪值主席國以來,中國就同各成員國一道,推動上合組織在議事機制、合作模式、常設機構等各方面改革創新。鄧浩表示,這些更加科學、與時俱進的改革創新,也讓上合組織運作更加順暢高效。
天津機遇 三重紅利協同共振
作為峰會舉辦城市,天津的獨特稟賦與發展潛能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馬晉龍分析認為,峰會給天津帶來顯著“三重紅利”——政策紅利:峰會共識為天津綠色技術搭建起暢達的國際輸出通道;市場紅利:上合組織國家對新能源、環保基建需求強勁攀昇,天津風電、光伏全產業鏈迎來爆發風口;平臺紅利:天津展示的綠電穩定供應與智能電網技術實力,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最佳國際名片。
而峰會期間習近平主席鄭重宣布“未來5年,在成員國建設10所‘魯班工坊’,提供1萬個人力資源研修培訓名額”,更為天津增添了一張閃亮的“人纔賦能”名片。教育部魯班工坊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呂景泉倍感振奮,他強調:“‘魯班工坊’是天津原創、首創並率先推動實施的職業教育國際品牌,是搭建民心相通的堅實橋梁。共建‘魯班工坊’是習近平主席親自關心推動的國家重要合作項目。”這一平臺已為中亞等地區國家培養大批專業技術人纔,助力其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進程,成為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國家行動和國際公共產品。
依托“魯班工坊”發源地的深厚根基、中歐班列關鍵樞紐的物流優勢以及雄厚的科研教育資源,天津正加速構建面向歐亞的跨境合作戰略支點。葛順奇建議:“天津應乘勢而上,推動建設上合綠色技術轉移中心,設立專項產業基金,全力支持新能源企業拓展成員國市場。”
渤海潮湧,風正帆懸。
從天津再出發,上合命運共同體理念日益豐滿堅實;從安全互助的根基到發展共贏的繁茂,“上海精神”歷久彌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