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族的抗戰史——講述李氏家族17位抗戰前輩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 編輯:姜雯馨 2025-09-03 07:35:00

內容提要: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硝煙彌漫,山河破碎,一場全民族的抗戰拉開帷幕。原籍河北省蠡縣大百尺鎮太恆莊的李氏家族,17位家族成員先後投入抗日的滾滾洪流中。他們中或父子同征、或兄弟並肩、或夫妻攜手共赴戰場,以一門忠烈,鑄就了一段蕩氣回腸的家國史詩。

這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家族。

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硝煙彌漫,山河破碎,一場全民族的抗戰拉開帷幕。原籍河北省蠡縣大百尺鎮太恆莊的李氏家族,17位家族成員先後投入抗日的滾滾洪流中。他們中或父子同征、或兄弟並肩、或夫妻攜手共赴戰場,以一門忠烈,鑄就了一段蕩氣回腸的家國史詩。

2019年,生活在天津的李氏後代家庭,以“家族抗戰”事跡參評,被天津市婦聯、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等部門評為“天津市最美家庭”。

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李錦波、李瀾波、李月波、李濬波、李清波、李竹波、李恩波、李鑒波、李景波、李惠波、李維均、李維新、孫復靜、靳紀、李錦文、齊寶華、程勛。

他們是軍官、士兵、抗日兒童團團員,是我們未曾謀面的前輩,也是這片土地上永遠的記憶。

烽火丹心:17位兒女的抉擇

盛夏的風,吹過華北平原。2025年7月30日,胡艷——天津市河北區教師發展中心乾部,重返河北省蠡縣大百尺鎮太恆莊。戰火紛飛的年代,她的前輩們就是從這裡出發,加入抗日隊伍。

這不僅是一次個人的返鄉,更是一次家族的尋根之旅。來自北京、浙江等地的親人們也已陸續抵達,齊聚在這片承載著家族記憶的土地上。

這是一個枝繁葉茂的大家族。

曾於抗戰期間保護重傷員的李竹波(二排右),1951年於軍醫大學畢業後,與李月波(二排左)、靳紀(後排左)、李清波(後排右)合影留念。

“我的祖輩李永祥、李啟祥兩兄弟,共育有17位子女。”撫摸著老宅的一磚一瓦,胡艷感慨萬千,“李永祥有9個孩子,7子2女,長子李錦波、次子李瀾波、三子我的姥爺李月波、四子李濬波、五子李清波、六子李竹波、七子李雲波,長女李錦雲、次女李錦文。李啟祥有8個孩子,5子3女,長子李恩波、次子李鑒波、三子李景波、四子李惠波、五子李淀波,長女李吉坤、次女李聚坤、三女李秀坤。”

斑駁的院牆留下了歲月的痕跡,幾代人的記憶在這裡交織共鳴。

李景波次子、來自北京的李洪毅說:“當年家族有良田百畝,在村裡創辦了醋坊、油坊、染坊,擁有果木園。前輩們深明大義,始終秉持著樂善好施、忠厚傳家的良好家風。每到災荒之年,我們家就架起一口大鍋,給鄉親們施粥。抗戰爆發後,我們李家第一時間捐出了大量馬匹、銀圓等支持抗日。”

據李洪毅回憶,真正促使父親李景波走上抗日道路的,是家中一位普通人的悲慘遭遇。1938年,日軍進犯冀中平原,頻繁到各村進行掃蕩,衝進太恆莊後,將李家的房子燒毀,並將李家廚師齊伯在廚房殘忍殺害。這深深刺痛了年輕的李景波。“堅決不做亡國奴!”於是,年僅15歲的他毅然投身八路軍,走上了抗日救國的道路。

一個平凡生命的逝去,一個熱血青年的抉擇。國難當頭,李家的青年們一個個挺身而出。

李月波有著與李景波相似的內在動力。

他的姐姐李錦雲是抗日名將佟麟閣將軍的兒媳,李月波在北京求學時,常在佟家居住。七七事變爆發後,佟麟閣發出“誓與盧溝橋共存亡”的錚錚誓言。僅二十天後,這位抗日名將在戰斗中壯烈殉國。這件事給李月波帶來了極大的心靈震撼。

“我姥爺最初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法律工作者,已經成功考取了北京朝陽大學。”胡艷的弟弟、天津商業大學教授胡陽回憶道,“然而抗日戰爭的爆發改變了一切。偌大的中國已經容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於是他毅然輟學,棄筆從戎,成為一名八路軍戰士。”

當家族中的兄弟們紛紛奔赴抗日前線時,原本負責管理家業的李濬波再也按捺不住報國之心。他主動找到在晉察冀軍區工作的兄長李景波,迫切希望為抗戰貢獻力量。李景波告訴他,前線最緊缺的是各種物資,於是李濬波毅然承擔起到天津采購軍需物資的重任。這項工作時刻面臨生命危險,但他毫不退縮,堅持了四五年之久,為前線將士提供了寶貴的物資支援。

血色記憶:戰火中的生死考驗

在那個血與火的年代,一個民族用十四年的不屈寫下了生存與尊嚴的史詩。李家——這個平凡的家族,17個年輕的生命,不約而同作出了自己人生的選擇,這也是處於危亡時刻中華民族數千萬個家族的縮影。

李清波的二女兒李維亞直到讀完父親晚年寫的自傳,纔真正了解了父親的一生。

“1938年3月,父親被任命為北齊村抗日小學校長,1939年加入蠡縣抗日宣傳隊,同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至1942年,父親被調往《冀中導報》擔任編輯記者,並多次參與游擊作戰,在槍林彈雨中歷經艱險,卻從未退縮。”

李維亞清晰記得父親講述的一段驚險經歷:日寇“五一”大掃蕩時,李清波所在報社被嚴重破壞,不得不轉入地道隱藏。地道內又黑又濕,不見陽光,他得了嚴重的疥瘡,只好回到家鄉休養。為防止敵人追擊,家人把他安置在村東的墓地裡。

一次,他出來打探黨組織下落,不幸與巡查的日軍迎面撞上。日軍見他手上沒有老繭,當即認定他是八路軍,用刺刀頂住他的胸膛。李清波急中生智,謊稱自己一直在村裡染坊管賬,從未種過地。狡猾的日軍不信,押來當地老鄉對質。“我是不是在染坊管賬?”他鎮定地問。老鄉心領神會,任日軍如何威脅恐嚇,一口咬定李清波就是賬房先生。就這樣,李清波僥幸逃過一劫。

胡艷回憶起長輩給她講的六姥爺李竹波的一個人生片段:抗戰全面爆發後,李竹波目睹了戰後屍橫遍野的慘狀,在家裡怎麼也待不住了,留下一句“娘,我走了”,轉身就參了軍,義無反顧地奔赴保家衛國的前線。

積極投身抗戰的李竹波(由左至右)、李濬波、李錦波、李月波、李清波兄弟合影。

然而他第一次執行任務,就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考驗。

李竹波在回憶錄裡寫道:一天晚上,地下聯絡員傳來消息,日軍要來掃蕩。大家連夜將30多位輕傷員轉移,但有兩位重傷員讓大家犯了愁:一位大腿骨折無法行動,一位昏迷不醒。怎麼辦?李竹波自告奮勇,留下來照顧傷員。大家齊動手,把兩位傷員抬到村裡黨員家的夾壁牆內,李竹波就守在他們身邊。臨走之前,一位黨員把一個舊大衣櫃堵在牆外,又在上面堆了很多雜草。不一會兒,外面槍聲、馬蹄聲、狗叫聲亂作一團。這時,昏迷的傷員突然手舞足蹈大喊大叫:衝啊!殺啊……這可把李竹波驚出一身冷汗,趕緊用葦管吸了一口水吐在傷員嘴裡,後者喝了水纔逐漸安靜。

不知過了多久,門口有老鄉說話,牆外有人抱雜草、挪衣櫃,戰友們進來了。“小李,你們在這裡堅持了一天一夜,好樣的!”

李永祥的次女李錦文與丈夫齊寶華,同樣是這個家族中令人敬仰的革命伴侶。齊寶華在八路軍冀中軍區作戰,在日寇“五一”大掃蕩中身負重傷,雖經老鄉冒死相救,保住了性命,但最終還是因為傷病復發不幸離世,年僅32歲。抗戰期間,李錦文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冀中軍區地下聯絡員,冒著生命危險為八路軍傳遞情報、運送物資。

李錦文(左)與丈夫齊寶華是令人敬仰的革命伴侶。

“我父親1943年參加抗日戰爭,那時我纔5歲。”如今已是87歲高齡的李最強老人一直在太恆莊生活,父親的形象,對他來說永遠那麼偉岸、高大。“我的父親李鑒波懷著一腔熱血積極抗日,他在部隊裡參加了多次戰斗,直到1945年在太恆莊戰斗中犧牲,被評定為革命烈士。”李最強說。

1989年,蠡縣政府為李鑒波立烈士碑,烈士墓就在村外的蒼松翠柏間。李最強老人時常在兒女的陪伴下前往祭掃。“這麼多年,我總夢見您穿著軍裝的樣子……”他凝視著墓碑,聲音微微發顫,“現在我也老了,可您的事,我得讓孩子們記住,讓子孫後代都記住。”

李惠波之子、至今生活在太恆莊的李最勝老人眼神中透著對往昔的追憶:“我父親1930年生人,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他纔7歲。他年齡太小,就參加了抗日兒童團。在離我們村1公裡遠的地方,駐紮著日本兵,我父親就在村口給八路軍站崗放哨、傳遞消息。”

那些被祖輩反復講述的往事,歷經歲月洗禮,早已沈淀為這個家族最珍貴的精神遺產。

 精神傳承:永不熄滅的家國情懷

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但記憶從未走遠。

如今,李家的後代分別在河北、浙江、北京、天津、安徽等地生活。四年前,家族中最後一位參與抗日戰爭的前輩李景波辭世。對於許多人來說,抗戰或許只是歷史書中的一頁,但對於李家而言,那從來不是遙遠的往事,而是融化在血脈裡的記憶。

李景波15歲投身八路軍,走上抗日救國的道路。

“戰爭給我們家族帶來了巨大的傷痛,但抗戰精神也成為我們最珍貴的家風。”李洪毅說,“父親在世時,我曾不止一次問過他,咱家當時有田有地,為什麼要參加抗日?我父親對我說了一句話,我記了一輩子——沒有國,哪有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句話一直指引著李洪毅的人生。如今已經退休的他,人生大半輩子是在部隊度過的。18歲時,他選擇了去條件艱苦的海島當兵,軍校畢業後成為一名海軍航空兵,始終踐行著父親的教誨。

部分李氏家族後代合影。

李洪毅的姐姐李麗婭童年跟隨父親在各地輾轉。“我生在大連,我姐姐生在沈陽,哥哥和弟弟分別生在石家莊和南京。直到離休,父親纔離開部隊。他老人家這一輩子戎馬生涯,跑遍了大半個中國。他在世時常說,‘革命同志就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這句話刻進了我們骨子裡。”

對於孫輩孫芳而言,家族給予她的教育朴素而堅定——“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高中畢業後,她成為一名海軍戰士,在部隊,她讀完了本科、碩士。“小時候常聽姥爺李濬波講起他打游擊的故事,當時覺得不可思議。直到自己穿上軍裝,纔真正懂得‘為了祖國’的含義。”

數十載年光陰流轉,17個閃亮的名字,始終如星辰般指引著李家後人前進的方向。

李景波之孫李曉理是在爺爺的膝蓋上聽著抗戰故事長大的。2012年,清華大學本科畢業的他去了國外讀研。“畢業時有很多機會留在國外,但我還是選擇了回國。曾經,我的先輩們用青春和生命守護著這片土地,今天,我要用所學把這裡建設得更好。”

從烽火歲月到和平年代,從戰場廝殺到建設家園,這個家族用幾代人的選擇詮釋著同一種情懷。

李氏老宅(曾翻新)一角。

那些故事還在傳頌,抗日精神仍在延續,就像李家老宅的那棵老樹,年年新綠,歲歲長青。

(記者 張立平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