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證明,中華民族是具有頑強生命力和非凡創造力的民族,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起來,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2014年7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的講話
富民路新倉庫炮樓、公大七廠、東光大樓(日本憲兵隊司令部舊址),在天津的城市版圖中,坐落著這幾處承載著特殊歷史意義的建築。他們從誕生之初的功能定位,到戰爭時期的黑暗轉身,再到如今作為歷史見證的存在,每一處磚瓦都鐫刻著難以磨滅的時代印記。他們更是這座城市銘記歷史、警示未來的重要坐標。
富民路炮樓舊址
海河之畔的侵華鐵證
1937年7月,天津在日軍的狂轟濫炸中淪陷,這座北方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成為日軍鯨吞華北的戰略支點。為構建穩固的軍事體系,日軍1942年在海河東岸建成“北支那野戰軍貨物廠本部”,即“新倉庫”,作為華北地區最大的軍用物資集散中心。日軍耗時五年構築了一套嚴密的防御體系:沿倉庫外圍修築了周長10餘華裡的護庫牆,牆外挖掘寬50-100米、深5-6米的護庫河,並在護庫牆上每隔百米設置隱蔽碉堡,轉角處構築大型角堡,形成扇形交叉火力網。富民路炮樓正是這一防御體系的核心節點之一,扼守海河運輸要道,與周邊碉堡群共同構成封鎖線。
在萬明裡社區居委會,熟悉情況的工作人員,帶著記者來到了如今建有河東區明聖老人院的一條小路。步行200多米,一處由鋼筋水泥建成的建築群映入眼簾。首先看到的是兩個門洞,如今已經被封上,無法進入。一塊金屬銘牌上醒目地寫有“國防工事、禁止破壞”幾個大字。沿著斜坡登上建築群的頂部,一段長約5米、高約兩米多的圍牆進入視野。雖然四周已經零零散散地長著各種綠色植物,但牆體上八個排布錯落有序、高低不一的射擊孔依舊清晰可見。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其實在附近的國康道上,大家就可以隔著“新倉庫”護庫河清楚地看到富民路炮樓遺址的全貌。每天都會有大量車輛和行人從國康道上經過。沿途青灰色的圍牆以及清晰可見的炮樓射擊孔,一直都在記憶著這段海河之畔的日軍侵華鐵證。
公大七廠舊址
刻在城市肌理裡的抗戰記憶
公大七廠的前身,是1915年由實業家周學熙創辦的華新紗廠。作為近代天津民族紡織工業的代表性企業,華新紗廠憑借先進的設備與技術,一度成為華北地區規模領先的紡織基地,鼎盛時期擁有紗錠數萬枚,產品遠銷國內外,見證了民族工業在近代中國的艱難崛起。然而,1936年,隨著日本侵華野心的不斷膨脹,這家民族企業被日商強行霸佔,更名為“公大第七紗廠”,淪為日軍掠奪中國資源、支橕侵略戰爭的工具。但不能忘記的是,這裡更鐫刻著一段浴血抗爭的民族記憶——1937年7月29日,86名中國軍人曾在此與侵華日軍展開殊死搏斗,用生命守護家國尊嚴。
得知記者來采訪公大七廠舊址,一名西派國印小區的居民李先生熱情地帶著記者登上了20多層的小區居民樓。順著李先生手指的方向,包括八角樓、大煙囪和灰黑色的廠房建築群躍然眼前。李先生告訴記者,今年已經63歲的他,就出生在附近,此前父親也曾多次給他講起過這段歷史。他也曾進過這個遺址內。八角樓上如今還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彈孔,標志著當時在這裡的那一場浴血奮戰。有86名中國軍人為了保護這裡,永遠地倒在了這裡。
那座高達數十米的煙囪,是當時廠區鍋爐房的配套設施,鍋爐房為紡紗、織布車間提供蒸汽動力,支橕著紡織機械的晝夜運轉,煙囪排出的濃煙曾是日軍瘋狂掠奪中國紡織資源的“工業符號”。這裡生產出來的產品多數被日軍直接征用,用於制作軍服、軍毯等軍需物資,成為侵略戰爭的“幫凶”。
東光大樓
殘酷統治累累罪行的見證
東光大樓的最初身份,是日本協和印刷廠的辦公用房,20世紀20年代建成。
1937年天津淪陷後,這座大樓就被改造為日本憲兵隊司令部。自此,這裡不再是平靜的辦公場所,而是淪為日本侵略者在天津實施殘酷統治的“魔窟”。作為日本憲兵隊的核心據點,東光大樓成為日軍鎮壓中國人民反抗、實施法西斯統治的工具。在這裡,日軍憲兵隊肆意逮捕愛國志士與無辜民眾,通過酷刑審訊、暴力壓迫等手段,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犯下了累累罪行。無數仁人志士在此遭受折磨,無數家庭因這裡的黑暗統治支離破碎,東光大樓的每一寸空間,都浸染著中國人民的血淚,成為日本侵華戰爭中實施殘酷統治的鐵證。
記者來到東光大樓舊址時,只見這棟樓四層以下已經全部被圍擋圍了起來,已經無法進入。從外部可以清楚地看到正在進行修繕。部分被噴涂成白色的屋檐和陽臺部分顯得十分醒目。附近居民告訴記者,雖然如今無法進入,但是此前他們都是多次進去過的。經過修繕與保護,作為日本憲兵隊司令部舊址,東光大樓很早以前就被納入歷史文化保護范疇,此前他們參觀時看到,內部通過文物陳列、歷史圖片展示、場景復原等方式,真實還原了當年日軍的侵略行徑與中國人民的抗爭歷程。每逢重要歷史紀念日,還會有市民、學生、愛國團體來到這裡,通過參觀學習,重溫那段屈辱與抗爭的歷史,同時也能感受先輩們為民族獨立與自由所付出的巨大犧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