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全體中華兒女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奏響了氣吞山河的愛國主義壯歌。
——2020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一條道路、一部影片、一首歌曲、一幅畫作……這些路名和藝術作品,如同歷史的見證者,默默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歷史,激勵著每一代人珍惜和平,奮發向前。
80年前,中國人民歷經14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最終贏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始終銘刻在民族記憶深處。日前,本報記者專訪天津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萬魯建,聽他講述從津門道路名稱中探尋與抗戰相關的珍貴印記。
“天津的很多條道路名稱背後,隱藏著與抗戰緊密相關的歷史事件。”萬魯建表示,這些道路名稱或承載著抗戰時期的重要事件,或紀念著為民族解放事業奉獻的先輩。
以英雄之名 鑄城市豐碑
位於臺兒莊路與泰安道交會處的海河帶狀綠地中,矗立著一座張自忠烈士的雕像。每當行人經過此地,總會駐足瞻仰這座雕像。
“提及最熟悉的道路,張自忠路應該最為人們所熟知的。”萬魯建表示。這也是天津市目前唯一以人名命名的道路。
“說起它的命名,更是一段蕩氣回腸的歷史往事,也是一位英雄的贊歌。”萬魯建說。1938年3月,日軍進犯臺兒莊,張自忠奉命率第59軍增援作戰,為整個戰役勝利贏得了時間。1940年5月,中國軍隊與日軍15萬精銳部隊在棗陽、襄陽、宜昌等地進行棗宜會戰。在部隊被敵層層包圍的不利態勢下,他身先士卒,與敵寇拼死搏殺,最後身中7彈,壯烈殉國。“除了天津,北京、武漢等城市也都建有‘張自忠路’。”萬魯建表示。
以戰役為印 刻民族抗爭
如今的多倫道,車水馬龍。這條道路的名字,深深烙印著一段民族抗爭的歷史。
“多倫道是以內蒙古多倫縣名命名。”萬魯建介紹,日軍佔領東北三省後,逐漸將侵略目標指向了華北地區。1933年日軍越過長城,進逼平津,並侵佔察哈爾省(今分屬內蒙古自治區和河北省)多倫、沽源等地。蔣介石堅持不抵抗政策,准備與日軍簽訂停戰協定。馮玉祥則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建議和幫助,於5月26日在張家口通電成立民眾抗日同盟軍。同盟軍由吉鴻昌指揮分路,向多倫發動進攻,經五天激戰,收復多倫,將日本侵略軍趕出了察哈爾,保證了長城一線戰事的基本穩定。
“這次戰斗也是長城抗戰後中國軍隊對日作戰的第一個勝仗。多倫之役結束後,察東四縣全部收復,成為‘九一八’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從日偽軍手中收復失地的壯舉。”萬魯建表示,“天津市民對吉鴻昌將軍並不陌生,位於和平區花園路5號的建築正是吉鴻昌將軍的故居。”
以節點為證 記歷史終章
位於承德道12號的天津數字藝術博物館,承載著歷史的印記。八十年前,天津受降儀式,正是在這個地點舉行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美國密蘇裡戰艦上正式簽署了停戰投降書,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
1945年10月6日9時,天津受降儀式在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三軍團司令部(今承德道12號)門前的克雷孟梭廣場舉行。受降儀式開始後,日軍代表內田銀之助及六名日本軍官依次解下佩刀放在桌上,以示放下武器繳械投降。然後由駱基少將和內田銀之助在備忘錄上簽字。受降簽字儀式結束後,小廣場周圍掌聲雷動,呼喊聲震天,受盡日本侵略者壓迫和摧殘的天津老百姓終於迎來了揚眉吐氣的一天。
“挖掘路名中的抗戰元素,既是對歷史的敬畏與銘記,也是對當代人的一種提醒,每一條與抗戰相關的道路,都是一段鮮活歷史的見證,它們串聯起中國人民在抗戰時期的抗爭歷程,也承載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力量。”萬魯建說。
【聲音】
“10後”王譽霖:幾年前我和爸爸去看了電影《八佰》,回家的路上他給我講了很多關於抗日戰爭的故事。那些英勇無畏的戰士們,他們為了保衛家園,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爸爸的話語中充滿了對那些英雄的敬仰和懷念,也讓我對那段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00後”曾文科:我家就住在吉鴻昌將軍故居附近,爸爸告訴我,吉鴻昌將軍是抗日戰爭中的民族英雄,為了國家的尊嚴和民族的解放,他英勇犧牲。每次聽到吉鴻昌將軍的事跡,我都會心生敬仰,仿佛能看到那個時代,那些為了國家和民族而英勇斗爭的先烈們。吉鴻昌將軍的故事,讓我更加明白了什麼是責任,什麼是擔當。
“90後”何旭:徐悲鴻《負傷之獅》把西方寫實理念與中國意象表現結合起來,以負傷的雄獅象征中華民族,展現了民族在苦難中不屈的精神。那幅畫深深地觸動了我,讓我意識到藝術不僅僅是美的追求,更是民族精神的表達。每當我看到它,都能感受到那份深沈的愛國情懷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80後”史冠夫:那首《松花江上》是基於對東北流亡軍民的見聞創作而成。歌曲既表達了對家鄉淪陷的悲痛,又激發了人民的抗日決心。爺爺告訴我,那首歌是抗日戰爭時期的真實寫照,它讓每一個聽到的人都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苦難和民族的傷痛。這首歌,不僅讓我對那段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更加珍惜現在的和平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