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天津抗戰老兵後代的『傳承』故事:言傳身教 延展骨子裡的家國情懷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今晚報 作者: 編輯:焦若玉 2025-09-03 09:27:00

內容提要:抗戰的硝煙早已散去,但父輩的精神仍在血脈裡流淌。在9月3日這個銘記歷史、致敬英雄的特殊日子,我們走近三位天津抗戰老兵的後代,聽他們聊起對父輩最真切的感受——不是遙遠的戰場傳奇,而是言傳身教裡的踏實、困境中的堅韌,還有刻在骨子裡的家國心。這些從生活裡悟到的品質,成了他們最珍貴的『傳承』,也讓那段歷史有了更鮮活的溫度。

包括抗戰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

——2015年9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的講話

抗戰的硝煙早已散去,但父輩的精神仍在血脈裡流淌。在9月3日這個銘記歷史、致敬英雄的特殊日子,我們走近三位天津抗戰老兵的後代,聽他們聊起對父輩最真切的感受——不是遙遠的戰場傳奇,而是言傳身教裡的踏實、困境中的堅韌,還有刻在骨子裡的家國心。這些從生活裡悟到的品質,成了他們最珍貴的“傳承”,也讓那段歷史有了更鮮活的溫度。

憶父傳志 追著他的腳步去當兵

“我爸這輩子沒說過‘家國情懷’這種大詞,但他走過的路、做的選擇,還有常掛在嘴邊的幾句話,早把‘忠勇’兩個字教給了我們。”提起104歲的抗戰老兵徐繼榮,徐振寬語氣裡滿是對父親的敬佩。在他眼裡,父親不是書本裡寫的那種英雄,而是真真切切用一輩子的經歷,教他該怎麼做人、該怎麼擔起責任的引路人。

徐振寬對父親的記憶,最早是從那些“帶著疤的故事”開始的。“我小時候總纏著他講打仗的事,他從不細說自己多勇敢,只說‘那時候沒想過怕,就想著把鬼子趕出去’。”他記得父親提過,入伍第一天就說“只要能打鬼子,讓我乾啥都行”;後來打游擊、炸炮樓,好幾次在鬼門關前打轉,最險的一次是被埋在碎石堆裡七天七夜,靠雨水和野果橕下來,父親被救出來的第一句話是“戰友們咋樣了”。“他總說‘跟犧牲的戰友比,我能活著就是萬幸’,所以這輩子從不抱怨。”

父親的選擇,徐振寬看在眼裡,也悄悄記在心裡。新中國成立後,父親原本在北京有穩定工作,卻主動申請回靜海農村。後來徐振寬和兄妹們長大,父親從不說“要考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只說“要做對國家有用的人”。也正因如此,大哥、妹妹都去參加了海軍,徐振寬自己早年曾在天津消防系統工作,守護過一方平安,“我剛參加工作時,遇到緊急情況也會慌,但想起父親說的‘遇事不能退’,就敢往前衝了”。

如今徐振寬每周都要去看父親,父子倆常坐在一塊兒聊天。父親年紀大了,很多事記不清,但總還能說出幾句老話:“別給國家添麻煩”“幫人就是幫自己”。每次聽到這些話,徐振寬都覺得格外親切。

在徐振寬心裡,父親徐繼榮的“忠勇”,從不是掛在嘴邊的口號,而是藏在“敢衝上去”的選擇裡,藏在“多幫一點”的行動裡,更藏在一代代人“做有用的人”的堅守裡。  (文/攝 記者 穆德旺)

勛章入畫 以創作傳承民族記憶

日前,102歲抗戰老兵周廣階的女兒周秀珍與王林印夫婦舉辦了一場別具一格的書畫展覽。他們巧妙地將父親的軍功章融入作品之中,用藝術作為橋梁,聯接起家族的回憶與民族的歷史。

周廣階老人是這場展覽的“靈魂”,他親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戰爭,目睹了從戰火紛飛到和平盛世的轉變。盡管年過百歲,老人經常向年輕一代講述那些戰場上的故事。那些軍功章,不僅是他珍視的“傳家寶”,更是承載著民族記憶的生動符號。“‘這片土地浸透了烈士的鮮血,我們絕不能遺忘歷史’這句話,父親對我們說過很多次,這也激發了我們夫婦創作的靈感。”周秀珍說。

在展覽中,周秀珍的《盛世安居》系列水墨作品特別引人注目。她在畫卷的留白處巧妙地鑲嵌了父親的獎章,使得水墨的蒼勁與勛章的金輝相互輝映,仿佛是一場跨越了80年的對話。周秀珍說:“每枚勛章都承載著犧牲與榮耀,將其融入畫作,是為了讓觀眾能夠感受到歷史的溫度。我們想讓父親的勛章成為聯接過去和現在的‘橋’,讓後輩知道,今天的安寧,是無數人用熱血換來的。希望通過藝術創作,能夠讓更多人記住歷史、珍惜和平。”

這份傳承遠不止於筆墨之間。周秀珍回憶說,她的父親是一個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的人,他對此看得很淡,一生都保持著朴素的生活方式。然而,無論是在國家還是個人,每當需要捐款捐物時,他總是毫不猶豫。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能幫則幫,不要猶豫。”周秀珍告訴記者,在父親的影響下,她從年輕時起就每年帶著孩子們捐贈壓歲錢,並且每年都會牽頭捐贈書畫作品,“直到現在,我們的後代也在繼續做這件事。”四代人的傳承,使得紅色基因融入了日常生活,那些厚重的證書與勛章,成為了周家最珍貴的“傳家寶”。(文/攝 記者 信華)

守父初心 把“實在”過進日子裡

“我爸這輩子沒跟我們講過多少大道理,可他待人做事的那份實在,還有遇到事兒不躲的勁兒,比啥話都教得明白。”已經退休的謝為民,聊起96歲的父親抗戰老兵謝會清時,語氣裡滿是敬重。在他心裡,父親的經歷不是書本裡的故事,而是從小跟著學、記在心裡的生活。

謝為民對父親謝會清的過往,記得格外真切。“我爸總跟我講,14歲在天津被抓走那會兒,他攥著衣角偷偷發誓,說啥也不能死在礦場裡。”那是1943年,謝會清被押往遼寧浦西煤礦當華工,他自己快扛不住了,卻還在硬橕著打氣:“活著就有盼頭,咱總能逃出去。”後來他瞅准機會逃了出來,一路乞討輾轉來到熱河,看見八路軍救百姓的模樣,沒多琢磨就參了軍,成了一名衛生員。“他說那時候心裡只有一個想法——能多幫著做點事,就多添一份力量,絕不能拖隊伍的後腿。”在那戰火紛飛的日子裡,謝會清從沒因為危險或是勞累,後退過一步。

新中國成立後,謝會清執意回到了天津老家。“我爸說,‘出去這麼多年,心裡總惦記著家鄉裡的人,回來能搭把手就搭把手’。”身為村支書的他,只把自己當作村裡的普通一員,踏踏實實幫大伙解決難處。到了晚年,謝會清又成了社區裡的紅色宣講員。每次講完都要補上一句:“這些事都是我實打實經歷過的,得記著,好日子不是憑空來的。”

如今謝為民退休在家,最愛做的事就是陪父親聊天,聽父親再講一遍當年的經歷。在他心裡,父親從不是什麼“大人物”,卻用一輩子守住了最珍貴的東西——在絕境裡沒丟過希望,回村後沒忘了幫襯鄉親,這份藏在日常裡的實在與堅持,比任何道理都管用。他總覺得,父親傳下來的不只是那些過去的回憶,更是“實在做人、踏實過日子”的根本,這份精神,自己得好好守著,也得讓後輩好好接著。(文/攝 記者 穆德旺)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