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 | 他們,在閱兵現場!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 編輯:靳永鋒 2025-09-03 23:08:43

內容提要:金秋的北京,天高雲淡,紅旗漫卷。莊嚴宏偉的天安門廣場上,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隆重舉行。

  金秋的北京,天高雲淡,紅旗漫卷。莊嚴宏偉的天安門廣場上,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隆重舉行。

  廣場上,80面紅旗迎風獵獵作響。以紅、金、綠為主色調的廣場布置,與周圍建築和諧相融。

  從凌晨起,前往觀禮的各界群眾便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激動與期盼,如同等待一個共同的光榮時刻。

  攥緊外公的照片,她說:“他們從沒看過今天,但一切犧牲都是為了今天”

  國歌鏗鏘奏響:“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歌聲像一道穿越時空的光,照亮了鄭吉安濕潤的眼眸。她手中輕輕攥著外祖父吉鴻昌的照片,仿佛握住了一段滾燙的歷史。“我們今天的盛世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青春、熱血和生命換來的。”她聲音微顫,每一個字都像從心底艱難浮起,“想起我外祖父曾說‘誓死不當亡國奴’,他就是帶著這樣一腔沸騰的熱血,毅然加入抗日同盟軍,率領將士們拼死衝鋒、浴血奮戰,五天五夜,終於收復多倫……”

  鄭吉安

  那是自“九一八”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從侵略者手中奪回失地。她停頓片刻,聲音哽咽他們從來沒有看到過今天,但他們的一切犧牲,都是為了今天。

  1934年,凜冬將至,吉鴻昌在天津家中不幸被國民黨特務逮捕。臨刑之前,他從容寫下:“夫今死矣,是為時代而犧牲”。面對行刑者,他挺直脊梁,毅然說道:“我為抗日而死,絕不能跪著受刑!”他睜著眼睛,注視著敵人射出的子彈穿透胸膛——那一年,他只有三十九歲。他就這樣走了,卻把不屈的精神永遠種進了民族的記憶。

  “今天我們站在這裡舉行這樣的儀式,就是要讓每一個人都記住:歷史不能遺忘,英雄不容辜負。”鄭吉安語氣堅定而深沈,“我們更應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它不僅值得守護,更需要我們一起去開創一個更好的未來,把祖國建設得更堅強、更溫暖、更強大。

  此次閱兵,她特意帶上了外祖父的照片。我多想讓他看一看,今天我們的國防有多麼強大。”說到這裡,她眼中閃著明亮的光,“作為一名軍人,我比誰都懂得,沒有強大的國防,就沒有安寧的國家。我們的祖國如今國泰民安、山河無恙,正是倚靠這片堅實的屏障。”她聲音越來越高,情緒如浪潮湧動,“今天,我們無論裝備、戰術,還是軍人的信念,都在不斷超越這讓我作為一名中國軍人,作為一個中國人,感到無比的驕傲。

  外公,您看到了嗎?我們,已經強大了!

  守護公平正義他說:我們和受閱官兵一樣,都是守護人民的‘標兵’”

  隨著標兵精准就位,受閱部隊在長安街莊嚴列陣,等待檢閱。戰士們高呼“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鏗鏘口號如雷震天,瞬間點燃了整條長街的熱血與軍魂。人群中,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公安津南分局打擊犯罪偵查支隊四大隊警務技術一級主管王磊,不禁挺直了脊背,仿佛正與受閱官兵並肩而立。“我們人民警察,同樣是守護社會安寧的鋼鐵長城,是捍衛公平正義的忠誠衛士!”他堅定地說道,眼中閃爍著自豪的光芒。

  王磊

  從警21年來,王磊始終堅守刑事技術一線,潛心鑽研、精益求精。他說,這一切源於從警之初的那份神聖使命感,更源於受害人家屬眼中那份對真相的渴望、對正義的呼求。“那種眼神,讓你無法回避,必須破案。”正是這份近乎執著的責任感,推動他在五千多個現場、一萬多件物證中追尋蛛絲馬跡,參與偵破重大案件八百餘起,成為天津公安系統裡名副其實的物證鑒定專家。

  當空中護旗梯隊飛越天安門上空,用拉煙畫出巨大的“80”字樣時,全場沸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作為徒步方隊的排頭,步伐鏗鏘、動作如一,成為閱兵場上最閃亮的“中國名片”。王磊感嘆:“從每一個角度看都整齊劃一,現場看更加震撼。我們刑事技術工作也是如此,講求極致精准、一絲不苟——任何一個細微的偏差,都可能影響整個案件的走向。所以,‘細致’不僅是基本功,更是一種責任。”

  與槍炮中淬煉出的解放軍戰士不同,刑事技術是一個“無聲的戰場”,王磊說,大多時候是自己與物證對話、與細節較勁,從細微的痕跡中重建現場、鎖定真凶。“這種成就感,無可替代。”

  作為第三屆全國刑事技術技能大賽冠軍,王磊親歷了中國刑偵技術從手電筒、人工摸排時代,走向多波段光源、大數據建模和3D現場重建的科技飛躍。“正如新軍事裝備離不開科技支橕,公安工作也在擁抱創新,技術創新正在不斷推動偵查破案的戰斗力昇級”他說。

  2025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到剛剛結束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王磊連續作戰,十多天,更是沒有回家。但一站在長安街、仰望天安門,所有疲憊頓時一掃而空。“作為一名公安民警、一名勞動模范,能現場觀禮,我感到無上光榮”他說,“這份榮譽不只屬於我個人,更屬於所有日夜奮戰在一線的戰友。”

  他表示,回去後將把閱兵的所見所感分享給同事,尤其要繼續做好“傳幫帶”,培養更多青年業務骨乾,助力他們走向更大的舞臺。“雖然我個人不能再參加下一屆比賽,但我希望能幫助年輕人拿下更多的‘第一名’。”王磊說。

  “我想說,每一個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的人,都是光榮的。願我們都能立足本職、追求卓越,用不平凡的堅持,成就這個偉大的時代。”王磊的聲音溫和而篤定。

  戰斗英雄含淚憶戰友:“來年清明,我會多跟他們念叨念叨今天的一切”

  本次閱兵中,陸軍作為第一個亮相的軍種方隊,以“賡續榮光 敢打必勝”的口號鏗鏘走過天安門。從80年前使用“小米加步槍”抗擊日寇,到如今成為融入紅色基因的現代化新型陸軍,他們用最有力的步伐,踏出了屬於人民陸軍的時代強音

  看到綠色身影出現,看臺上的孫長亭激動不已。這位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在戰斗中失去一條腿的“戰斗英雄”、奧運冠軍和全國勞動模范,作為陸軍的一員,用一生踐行了他在入黨申請書上寫下的“願把青春獻給祖國”的錚錚誓言。

  孫長亭

  1984年閱兵時,孫長亭正在前線備戰訓練。“我們在一線陣地搞臨戰訓練,馬上就要作戰了。”在邊境的山區,只有一臺很小的電視,他們站著觀看閱兵場面,感到非常震撼。

  那是他人生第一次看閱兵。“看到一個個方隊過來,戰士們都太威武了,當時就想‘要是能有機會在現場看該多好’。”他說。

  看完閱兵後的一個月,他就正式上了陣地開始作戰。

  40多年過去了,如今夢想成真,孫長亭心情難以平靜,前一夜晚,他多次調整假肢,覺得這些年的所有付出都值了。

  “我的人生願望都一一實現了。我參加了三屆殘奧會,1988年奧運會我就想:如果有一天中國能舉辦奧運會該多好。”二十年後的2008年,他作為火炬手在鳥巢參加火炬傳遞。現在參加閱兵的心願也實現了。孫長亭說他現在心裡最大的願望,就是能看到祖國完成和平統一的大業。

  戰斗英雄、奧運冠軍、勞動模范——很多人誇孫長亭不是一般人。但他卻說:“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犧牲的先烈英模,那是我們的國寶。

  從老山前線到如今年近60,孫長亭親眼看著祖國強大起來。“我們再也不會委曲求全了。”當年在國外比賽時,外國人瞧中國人的眼神讓他難受,他對國家強大的希望比任何人都更強烈。

  閱兵前,孫長亭特意領著全體員工看了電影《南京照相館》。“我看一半出去了,員工們以為我去廁所了,其實我是太難受了。”看完電影,員工們異常感慨,發自內心地說:“強大起來,不能讓他們再糟蹋我們

  閱兵現場,孫長亭看到現代軍人的自信和精神,看到他們隨時為國捐軀的精神融化在血液中。“我和他們接觸過,真的感覺到為了祖國的每一寸土地,可以犧牲自己。在好的生活條件下,還能有獻出生命的精神,更不容易。”他看到的一切,不僅僅是先進的武器,更重要的是當代軍人的軍魂和風采。

  “我這兩天學習特別記住這句話,也深深體會到了:‘勿忘昨日的痛苦,無愧今日的使命,不負明日的夢想’。這三句話講得太到位了。”走到今天,80年來最大的體會就是:國家和民族的振興,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

  參戰時纔17歲半,現在都快60了。孫長亭感嘆時間過得太快,一晃40多年了。閱兵現場,他不禁想起身邊死去的戰友他們沒有機會來到現場觀看,我挺難受,想著他們要是活著該多好,也能看到今天的盛世中國。犧牲時都是19、20歲的年齡,他們沒能看到今天的盛世中國,這是挺遺憾的事情。

  今天,我要替他們多看看。來年清明,我去掃墓,會跟犧牲的戰友多念叨念叨。孫長亭如是說。

  90歲勞模父親的囑托:“多拍點視頻,多講講現場!”

  
天安門廣場上,鐵流滾滾、鷹擊長空,當現場解說員提到“打擊范圍覆蓋全球”時,人群之中頓時響起一片驚嘆。受邀在現場觀禮的童哲,只覺得心跳加速、眼眶發熱,手中緊握的手機不停震動——電話那頭,是90歲的老勞模、的父親童會文殷切而急促的期盼。

  童哲

  “咱們國家發展得這麼好,國防實力真正走在世界前列……”童哲聲音微顫。七十周年閱兵時,是在電視前看的,當時已經心潮澎湃;而這一次,身在現場,那種震撼與自豪,根本難以用言語表達。

  “我有幸作為家屬代表來到現場,父親比我還激動。他雖然因為身體原因不能親臨,但一定要我替他好好看、仔細看。”這些天,老人甚至學會了用微信發語音,一遍遍囑咐女兒:多拍點視頻,多講講現場。

  “此時此刻,我不只是一個觀禮者,更像是成了一雙眼睛——替父親、替他們那一輩建設者,看著這個由他們親手參與奠基的、今日盛世中國。”在觀禮現場,童哲還遇到了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的後人,兩位勞模後代惺惺相惜、感慨萬千。說:“我們的父輩、母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一窮二白的年代,咬牙奮斗、默默奉獻,為國家拼盡了全力。

  可這些老勞模,哪怕付出了那麼多,卻總是謙遜地說:“國家到現在還記得我們,真的不好意思……”他們身上那種無私、不求回報的奉獻精神,在這一刻顯得如此珍貴而崇高。

  作為天津市南開少年宮的老師,童哲在多所學校開展紅色課程,致力於愛國主義教育。“現在的孩子,尤其是年輕這一代,對共和國的歷史知道得太少了。讓他們了解新中國是怎麼走來、今天的穩定繁榮多麼來之不易——這件事特別重要。”她說。

  常常借助影像資料,帶學生回顧中國從中國共產黨建黨至今的壯闊歷程:“我會告訴他們,從艱難起步到輝煌強大,是一代代人用青春甚至生命換來的。我也會對他們說:何其有幸,生於華夏;更要以無畏的青春,去捍衛這盛世中華!”

  在童哲看來,閱兵不僅是國力展示,更是震撼人心的課堂人民的安全感,來自軍隊的強大;而軍隊的底氣,離不開科技全方位的飛躍。讓孩子們看見這些,是為了在他們心中種下信念的火種激勵他們珍惜當下、努力學習,將來接過接力棒,真正成為支橕民族復興的棟梁。

  歷史教師的天安門一課:從傳單抗爭到大國重器,這條路走了80

  秋日的陽光灑滿長安街,“大國重器”壓軸出場,全國勞模、天津市第四中學黨委書記安媛站在天安門觀禮臺上,看著國產新型武器裝備隆隆駛過,這位歷史教師不停拍下照片,各種新式武器的信息她始終關注,她不僅是在見證一場國之盛典,更是在觸摸一段滾燙的歷史。

  安媛

  “我是教歷史的,但這一刻,歷史從我書本中走了出來,如此真切、如此磅礡。”安媛情緒激動地說,她清晰地看到戰機掠過長空留下的彩煙,看到年輕官兵堅毅的眼神,那一刻,她想起了自己任教的天津四中——那所從烽火中走來的學校和她身後千千萬萬正注視著這場盛況的孩子們。

  她所在的學校,誕生於辛亥革命的風雲年代。1912年,三位辛亥革命軍人顏斌、劉汝賢、王崇義懷著“教育救國”的理想,創辦了覺民學校,專門教授烈士遺孤和軍人子弟。1931九一八事變爆發,這群少年學子不曾退縮:他們機智地在電車上散發抗日傳單,甚至巧妙地將傳單塞進警官的武裝帶間。民謠裡唱:“覺民中學出英雄,國難當頭不認?,宣傳抗戰撒傳單,喚起民眾萬萬千”。這所被譽為“中華之希望”的學校,雖在1937年日軍鐵蹄下被迫關閉,但精神的火種南傳廣東,生生不息。

  看著眼前巍巍行進的導彈方隊,安媛仿佛看到了一代代覺民學子前赴後繼的身影。她說:“從曾經用傳單抗爭的少年,到今日自主研制的大國重器,這是一條多麼艱辛而又壯闊的路。

  她拿出手機拍下一段段視頻。“這些都要給孩子們看她喃喃自語。作為一名教師,她深知這次觀禮不是終點,而是又一個教育的起點。她已經准備好,在94開學第一堂思政課上,告訴孩子們:你們所在的學校,曾有一群少年在民族危亡之際挺身而出;你們見證的今天,正是當年他們夢想中的中國。

  今年“八一”剛剛畢業,考入軍校的三名學生回校交流經驗,安媛感到特別欣慰,作為教師最大的成就就是培養優秀的學生為祖國貢獻。

  “英雄從未走遠,精神代代相傳。”安媛說,“我要告訴孩子們,你們就是下一個百年故事的書寫者。”陽光照在她胸前代表榮譽的獎章上,熠熠生輝,如同那段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也如同正在綻放的新時代光芒。

  正午的陽光為英雄紀念碑鍍上金光,閱兵式雖已落幕,但那鏗鏘的步伐仍在耳畔回響,那浩蕩的鐵流仍在眼前奔騰。

  80年過去,抗戰精神的號角依然嘹亮,它穿越時空,回蕩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化作邁向復興之路的磅礡力量。

  這號角聲告訴我們:歷史不容忘卻,和平需要守護,未來等待開創這是對先烈最好的告慰,也是對未來最美的承諾。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