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不出海,就出局”成為普遍的產業鏈共識,他們以果決不疑的魄力“打開心門”“走出國門”。當“抱團出海”“逐夢藍海”成為值得遵循的實踐路徑,他們以苦乾實乾的身姿搏一個未來新圖景。當“發展振興”“共同現代化”成為古老大陸上新的時代主題,他們合力講述著踐行“一帶一路”倡議、造福上合國家人民的生動故事。
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向伊希姆河,阿斯塔納城市地標“生命之樹”和不遠處112車站藍色的輕軌列車相映生輝,這個清新而現代的中亞都市開啟了活力滿滿的一天。

中建六局和天津軌道交通集團的作業人員,已經在施工、調試點位忙碌上了。這是建設中的阿斯塔納輕軌——中亞第一條輕軌線路,建成後,阿斯塔納將成為繼塔什乾和阿拉木圖之後,第三個擁有城市軌道交通的中亞城市。來自中國的建設、運營人員,將在哈薩克斯坦新首都傾力實踐中國標准、中國技術,傾心貢獻天津方案、天津經驗。
首戰用我 用我必勝
時間回到2023年7月16日,剛剛從中建六局以色列項目上回國休假的紀成龍,接到了一個急促的電話。電話那頭,所屬橋梁公司負責人通知他立刻趕到六局總部開會……多年海外打拼的他意識到,這次估計又是一個外派任務,而且大概率是個“大活兒”“急活兒”。
會上宣布,因現場施工力量不足,工期壓力較大,他將被派往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的輕軌項目,火速馳援,搶抓進度。散會後,訂機票,安排行程,妻子知道了消息,默默地為他收拾行李……
19日,作為執行經理的紀成龍和項目經理林立光一起飛抵阿斯塔納。來不及休息,業主總工帶著他們趕到阿布紮比大廈和音樂廳附近踏勘場地,而他們領到的首標任務,就是一座連跨四個路口的四聯現澆橋。“踩點”完畢,一向硬朗的東北漢子紀成龍感受到了空前巨大的壓力。
阿斯塔納輕軌全長20餘公裡,全部為地上線。他們要建的這座四聯現澆橋,最長的一聯跨徑達65米。跨徑更大、更加牢固的現澆工藝,工期本來就長,且作業時下部還必須有足夠的支橕,需佔用路面,必須要協調交通導改。他們抵達時已臨近7月下旬,世界第二冷都阿斯塔納最早在9月底就可能飄雪,沒設備,沒物料,沒人力,短短兩個月建完,可能嗎?

紀成龍介紹施工進度
這裡還恰好位於主乾道塞甘納克大街上,全阿斯塔納的官員和市民都在看著。紀成龍明白,這四聯現澆梁是他們的“首戰”,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甚至,容不得他有任何的猶豫遲疑。作為六局橋梁公司“老人”,當晚,一個施工組織計劃在他腦中形成:機械、設備如汽車吊、鋼筋模板在當地籌集,現澆梁和支橕所需鋼材從國內緊急訂購、發貨,交通導行協調當地警察等部門審批,首批200名施工人員從國內組織……
千頭萬緒,人員是重中之重。為了確保200名工人從國內快速馳援阿斯塔納,他們優先選擇擁有護照的人員,以最快的速度辦齊了哈方要求的邀請函和各項材料,同時,組織人員到哈薩克斯坦駐華使館進行面簽。一番馬不停蹄的籌備,200名施工人員於8月18日上午順利抵達阿斯塔納,“熟練工人”這個最關鍵施工要素落實下來,紀成龍心裡有底了。

讓他記憶猶新的是,為了確保這支施工隊伍在異國他鄉的生活,項目部提前開闢好營地,准備好鍋灶炊具和米面糧油,隊伍抵達後的第一個中午就生火起灶,吃上了可口的飯菜。
200名作業人員迅速投入四聯現澆橋梁的施工准備中,這一天距離紀成龍抵達阿斯塔納僅有一個月。看著繁忙的現場,當地市民驚訝間不時駐足拍照,他們的城軌夢想又近了一步。
中國建造在阿斯塔納開始展露風采,宏偉的四聯現澆橋,從9月底開始逐步揭開了施工圍擋,和市民見面。工期把握恰到好處,完美避開雪季,六局中建橋梁的作業效率讓哈方看到了其卓越的履約能力。順理成章,他們進一步收獲了更多的標段合同,包括全線18座車站中的9座,以及5個區間和一個車輛段工程。
敢投否決票 敢下軍令狀
阿斯塔納世界第二冷都果然名不虛傳,最低零下40多攝氏度的威力讓來自中國的工程人員著實領教了一番,“穿普通的羽絨服根本沒用,站在外邊一會兒就凍透了!”項目部員工異口同聲。

不過,對中國基建人來說,冬季不等於冬歇,紀成龍的另一位搭檔——項目總工唐傑這方面體會最深。當年10月,他們接下部分區間正線標段,倒排工期一算發現,要實現2024年全線橋通,就不能坐著乾等到第二年春天,這個冬天就得開工!
唐傑有些發愁。他知道一般連續五天達到-5℃,就判定為冬施期,一些環節如混凝土澆築必須“上措施”纔能保證質量,當時的阿斯塔納地表土層已經上凍,地上施工基本不允許了。他找來地勘資料發現,當地土層凍深極限是2.5米,既然上部施工不允許,那是否可以在凍層以下做樁基礎呢?於是決定利用冬天先把樁基礎搶出來,開春就能直接做承臺和墩柱了。
隆冬的阿斯塔納,場地積雪有半米深,挖掘機抓斗砸向堅硬的地面,只有一道淺淺的痕跡。在旋挖機的幫助下,打孔下樁還算順利,只是裸露在外的機器和人員還是“遭不住”。最冷的幾天,他們給機器加注可抵抗-25℃嚴寒的液壓油,但還是凍住了。他們不敢讓機器熄火,一旦熄火,第二天就“打不著”了,可能要花費一整天和機器較勁。露天綁紮鋼筋、注漿的工人穿得很臃腫,不到半小時就凍透了,必須到臨時板房裡取暖緩解,確保人身安全。
經受了極寒歷練的“基建狂魔”,有時更大的考驗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要和時間賽跑。
2024年5月底,紀成龍接到一項指令,要求在6月20日前完成112車站附近一處跨路面連續門型墩柱蓋梁的施工,確保屆時恢復路面以執行重要保障任務。項目部經過一番周密驗算,發現即便是從當天開始7x24小時不間斷施工,5座門型墩柱全部展開作業面,在保證施工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也無法在6月20日前完成。
“原則問題堅決不能妥協!”項目部做出了決策,頂著巨大的壓力,“否決”了有關方面的工期要求。溝通現場,氣氛一度緊張而尷尬,但工程人員專業的解釋,最終還是說服了業主等方面,同意項目部提出的工期節點。“真的不能再快了,再快就要出問題了,這是底線,在我們這裡決不能突破!”紀成龍回憶道。
但是,他們也下了“軍令狀”,承諾可以在6月25日前竣工、移交路面。為了這個承諾,項目部班子成員日夜輪班值守,阿斯塔納一位分管副市長也坐鎮現場“督戰”。五座大型墩柱蓋梁同時展開作業面,五臺吊車分頭作業,還租用了兩臺備用吊車待命,“這多出來的兩臺,就是閑著也得在那放著,一旦某一臺出了問題可以立馬頂上,否則工期就可能不保。”唐傑說。

就這樣,晝夜不息,輪班施工,五聯門型墩柱在6月22日施工完畢,騰出路面,給哈方的後續處置創造了寬松的時間。為此,項目部還收到了外事部門的感謝。
緊鑼密鼓,只爭朝夕,當年10月,全線實現橋通,中國速度在中亞大地上演,中國建造、中國技術、中國標准隨之落地生根。
半個世紀的底蘊和信心
中建六局各標段節點步步推進,另一個系統的中國軌道交通力量也悄然出現在了阿斯塔納。他們是天津軌道交通集團有關負責人和各專業人員:
2024年4月15日,成功簽署阿斯塔納輕軌(CTS)一期項目諮詢服務合同。
2024年10月10日,首批技術人員一行7人駐哈開展工作,深度參與設備諮詢前期工作。
2025年2月28日,派出培訓講師對哈方首批29名司機進行理論課程培訓。
……
天津軌道交通集團是天津企業,中建六局為駐津央企,此次雙方攜手參與阿斯塔納輕軌項目,可謂天津元素十足。用中建六局黨委常委、財務總監張勇的話說,這正是中國企業“抱團出海”的一次實踐。

這也是天津軌道交通和阿斯塔納輕軌的一次“雙向奔赴”。天津是繼北京之後,全國31省區市第二個擁有地鐵的城市,從“7047”工程始建時間算起,天津地鐵已有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史。記者獲悉,不管從集團負責人,還是各專業人員,都對此次出海倍感振奮,信心十足。另一端,哈方決策者在全方位了解了天津地鐵發展歷史、運營規模等信息後,果斷選擇了這個合作伙伴,甚至認為無需再考察其他城市的地鐵系統。
孫彥旭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作為首批技術人員於去年10月飛抵阿斯塔納的。他是天津地鐵集團設備中心副經理,一名經驗豐富的地鐵“老兵”。當時,天津地鐵津靜線開通運營不久,這條市域線以高架為主,和阿斯塔納輕軌相似,全線的聯調聯試工作,孫彥旭都參與其中。
聯調聯試,是地鐵建設完成之後和試運行之前一個至關重要的階段,是對地鐵設備、信號、調度、車務、車輛等各個系統的綜合檢驗和測試,目的就是排查、發現、解決問題。
津靜線聯調聯試期間,孫彥旭和同事采用全程跟車的方式加快調試進度,過程中發生了幾次不明原因的突然停車,這讓他異常警覺。他判斷,很可能是在設備安裝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待下車沿線路逐個排查關鍵部位,發現果然是漏泄同軸電纜的安裝方向出現了問題,導致車地無線通信中斷,造成突然停車。經對全線漏纜進行排查、糾正,此後再未出現此類問題。

孫彥旭在阿斯塔納
“當時我們吃飯睡覺都在列車上,就是為了隨時發現問題。這次這麼早就來阿斯塔納,就是要把我們的經驗用在這裡,在設備安裝階段就避免相似問題。”孫彥旭說。
從線路除雪方案,到自動售票機配備;從實地走訪調研,到制度規范編制……天津軌道交通人員開展著各項卓有成效的運營准備工作,給哈方提出了眾多可行的建議,得到認可和采納。
“種子”司機播撒天津經驗
孫彥旭等專業人員駐紮阿斯塔納的同時,也有29名哈方輕軌司機學員來到天津,接受系統的列車駕駛培訓,他們被稱為“種子”司機。

早在今年2月,天津城市軌道諮詢公司副總經理郭宏和團隊就飛到了阿斯塔納,組織講師對“種子”司機開展理論培訓。目前,這批司機在天津接受完實操訓練,已成功結業。後續,還將對哈方的調度、站務等專業人員進行培訓。
短短幾個月,郭宏往阿斯塔納飛了三次。在她看來,阿斯塔納輕軌在當地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天津地鐵來說也是第一次“出海”,同樣意義重大。“天津地鐵的歷史底蘊和成熟的運營體系,給了我們做好海外項目的底氣。”天津地鐵曾為國內多個城市的地鐵做過司機培訓,比如沈陽地鐵、西安地鐵、北京地鐵4號線等線路。
郭宏團隊結合這批種子司機的工作經歷,因材施教,助其盡早掌握駕駛技術,適應全新的操作邏輯。為他們量身定制了培訓方案,光教材就多達130多頁,是開展培訓以來最豐富的一次。
29名種子司機原來大多從事鐵路貨運,只有少數人在阿拉木圖僅有的一條地鐵線路當過駕駛員,理念的碰撞從一開始就發生著。“列車進站後停車誤差不能超過上下30厘米,這個好難”“為什麼中國老師教我們必須同時做到口呼和手指?”活躍的學員尕子一子在課堂上拋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尕子一子
按中國標准,站臺和列車之間有屏蔽門隔開,這樣可以增加安全系數,還能在極寒的冬天營造一個溫暖的候車空間,列車只有和屏蔽門精准“對位”,纔能讓乘車更加便利。駕駛員口呼加手指,多重確認,可以進一步增加指令的確定性,減少出錯概率……培訓師劉堅和張垚,都是有著十多年“駕齡”的地鐵司機,他們的回答,把中國標准、天津經驗傳遞給學員。
在中國講師看來,這批哈薩克斯坦“種子”學員有著很強的求知欲和謙遜的態度,他們渴望在本國新的線路上工作,“每一個學員的筆記都做得工工整整,有的還自發學中文。”張垚說,相處下來,他們既是師生,也成了朋友。
記者手記
2025年6月12日,一列中車唐山出品的藍色列車在112車站吊裝上線,那一刻,一位阿斯塔納青年高呼:“謝謝中國”!
2025年8月31日,《組建阿斯塔納市輕軌運營管理聯合體框架協議》在天津簽署。
據前方最新消息,阿斯塔納輕軌全線貫通。
……
中建六局和天津軌道交通之外,雲南建投等方面也參與了項目。此外,來自內蒙古的鋼材,來自湖北的裝飾建材,來自上海的鋼結構,來自天津的線纜……線路使用了超80%的中國產材料。中國制造、中國建造、中國技術和中國標准匯成磅礡之力,共同打造著阿斯塔納的未來城市名片。
深圳地鐵參與特拉維夫輕軌紅線運維,西安地鐵中標哥倫比亞波哥大地鐵1號線,中車香港中標迪拜城軌藍線……在中國城市軌道出海的名單上,中企參與的阿斯塔納輕軌項目,必將接力成為一個閃亮的存在。

北京時間8月16日凌晨2時,曾在阿拉木圖當了5年地鐵駕駛員的加那提坐在天津地鐵10號線列車駕駛室,操作著操縱杆,一旁是講師劉堅。“道岔位置,正確……”手指,口呼,列車緩緩啟動,抵達下一站後,精准停靠在停車線。
阿斯塔納時間8月22日夜裡10點,臨近納紮爾巴耶夫機場的在建車輛段內,機器轟鳴,挑燈夜戰,紀成龍和施工負責人交流著最新進度。或許不需要多久,加那提、尕子一子們就將駕駛列車,駛出這個車輛段,停靠在101機場站,載上市民和游客,駛向下一站,駛向春天。
(記者:陳慶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