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車站、地鐵站,天津話的展示牌前,不少年輕人打卡拍照,讓剛下車的外地游客立刻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熱情與幽默,掃一掃還能體驗AR效果的動畫和天津話語音。夜幕降臨,海河兩岸燈光璀璨,游船上曲藝節目接連不斷,傳統與現代交織,成為游客“津夜記憶”裡的獨特浪漫。
這些場景看似零散,卻拼接出一個關鍵詞——津味兒。這是一種文化上的親切感,也是一張獨特的城市名片。天津正通過文化元素把“來了記得住,走了還惦記”變成真實體驗。
城市的魅力,從來不只是高樓林立、交通便利,而在於那份獨一無二的氣質與情感認同。天津的氣質,藏在天津話的俏皮勁兒裡,融在海河的夜色中,寫在老街的磚縫裡。如今,津味兒的表達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從公共空間到文旅產品,從節日演藝到夜游體驗,都在講述這座城市的故事。
差異化是競爭的法寶。當城市間的硬件差距不斷縮小時,真正拉開差距的,是文化軟實力。上海有“海派”,成都有“巴適”,西安有“大唐風”。天津的“曲藝味兒”“幽默勁兒”,就是最具辨識度的資源。只有讓這些特色走進街頭、走進游客的心裡,纔能把一時的流量變成長久的“留量”。
差異化要靠創造力延續。文化IP不能只停留在“有梗”“好看”,更要有持續創新的能力。燈光秀可以結合節日、時事講述新故事;沈浸式演出要不斷推陳出新,讓游客有“二刷三刷”的衝動。唯有不斷注入創造力,文化IP纔能生生不息。
差異化更需內外兼修。一方面,要讓游客感受到“來了就是朋友”,帶著溫暖記憶再次回來;另一方面,要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文化的溫度與自豪。畢竟,最好的城市代言人是生活在這裡的人。
這也意味著,“津味兒”的塑造不是文旅部門一家的事,而是要靠全社會的合力。文創的創作者、市井裡的商戶和生活在這裡的人,都是這張城市名片的共同書寫者。(蔣麗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