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艷陽高照,天津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一派“綠意”。走進園區深處,可見報廢汽車、廢棄家電等,這些“棄物”在這裡經過一道道工序,神奇地“重生”為高質量的塑料顆粒等新產品、新材料。不久前,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綠色產業合作平臺在此揭牌啟動。
重大平臺,也是重要契機。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綠色產業合作平臺、數字經濟合作平臺、職業技術教育合作中心落地天津,為推動天津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了重要機遇。建好用好合作平臺、合作中心,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優勢,更好地盤活存量、做優增量,優勢與潛能可以化作發展的動力與實力。
抓住用好新機遇,先要“知己”。知的是稟賦,也是存量。用辯證的眼光看,機遇與優勢、存量與增量是相對的、動態的,緊密聯系、相互轉化的。發展建立在“家底”之上,依托資源稟賦纔能用好機遇,用好機遇能夠創造新的優勢、新的增量。在上周開幕的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數智化應用場景非常吸睛。戴上VR(虛擬現實)眼鏡,就能體驗“開火車”,一家津企帶去了基於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培訓系統,吸引許多參觀者“一試身手”。目前,這一系統已經走出國門。人工智能讓人越來越驚艷,既在於開發水平的精進,更在於發展生態的“進階”。數智浪潮下,以機遇意識審視傳統制造優勢,數字與產業深度“握手”,產業基礎、利好政策、科技研發深度耦合,營造一個良好的數字經濟生態圈,更多點數成金、以智賦能的故事正在上演。
抓住用好新機遇,要有先見之明。從新機遇看增量,既要看見發展新趨勢,也要看見企業新需求。隨著“出海”成為企業發展的共識,高新技術產品、高端裝備、綠色低碳產品成為中國制造“出海”新增長點。在靜海區一個鋸業企業,直徑從240毫米到4.2米的上千種產品出口印度、巴基斯坦等眾多上合組織國家,不僅如此,企業還幫助海外客戶進行產業昇級。從產品“出海”到品牌和技術“出海”,乃至產業鏈“出海”,企業“出海”的層次越來越高。從政策、市場開拓、國際人纔、跨境金融、權益保護等全方位支持企業“走出去”,更好地服務企業“全生命周期”,城市發展的路也就更寬廣。
曾經,有跨國公司負責人將一張中國地圖畫滿了紅色圓圈,那是代表他們將擴大業務、追加投資的地方。捕捉變化、把握機遇,善於盤活,精於做優,一座城市的發展將更有“磁力”,鋪展更多可能。(津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