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真想不到,家門口的胡同能這麼有‘文藝范兒’,好多人逛完濱江道特地過來看看,感覺比旅游景點都火!”家住和平區兆豐路社區的居民陳女士最近特別自豪。她的自豪感,來源於一場以“舊牆煥新”為主題的創意活動。

前不久,和平區兆豐路社區聯合共建單位和志願者,用畫筆對歷經百年滄桑的兆豐路胡同進行改造,將這裡變成了藝術感十足的活力畫廊。原本沈寂的胡同人頭攢動,連巷口的餐飲店也因此生意紅火。
這種“點穴式”的微更新,恰似一次精准的“城市針灸”,通過一牆之變,激活了社區沈睡的神經系統,讓老街巷迸發出全新活力。
所謂“城市針灸”,顧名思義,就是像中醫針灸一樣,通過對城市關鍵節點進行微小、精准的介入,疏通淤塞的經絡,從而激發整體系統的活力。它區別於城市更新大拆大建的“手術刀”模式,“針灸術”以最低的乾預成本、最輕的資源消耗,實現了環境、經濟、社會情感的多重效果。一根小小的“銀針”,其中蘊藏的是“四兩撥千斤”的大智慧。

這根“銀針”首先精准刺中了“人居環境”的穴位。那些曾經黯淡凹凸的牆面,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處“視覺痛點”,雖不致命,卻持續影響著社區品質。精美的牆繪,直接為市民游客帶來了視覺上的愉悅,這種改變是可見、可感、可享的,也是城市治理以人為本核心宗旨的最直觀體現。
其次,這一針更深層次地疏通了“多元共治”的經絡。兆豐路胡同之變,是一場社區、共建單位、志願者等多方力量協作的“創意接力”,參與者在這個過程中收獲了成就感,社區則收獲了凝聚力,其過程本身就是對基層治理體系的一次再梳理,打通了各方協作的良性互動渠道。

更進一步,這根“銀針”還達到了“以文興業”的效果。牆繪巧妙地將城市地標和卡通形象植入社區肌理,形成了全新的網紅打卡地,“拍照——游覽——消費”的閉環,實現了“煙火氣”與“藝術味”的奇妙化學反應。通過這種文化“軟基建”,讓城市角落的微小經濟單元也能活力十足。
施好城市“針灸術”,細微之處見真章。發現居民生活中的“微痛點”,匯聚社會多元力量的“巧勁”,當一個又一個“兆豐路胡同”被激活,我們的城市將會更加氣血通暢、容光煥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