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素有“運河載來的城市”之稱。這座城市的起源、發展與繁榮,始終與縱橫交錯的河網,尤其是京杭大運河,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脈聯系。正如《天津衛志》所記載:“舟楫雲集,漕運繁忙。”從元代海津鎮的設立到明代天津衛的築城,再到清代漕運的鼎盛,大運河不僅是維系王朝經濟的生命線,更是塑造天津城市格局、人口結構、經濟模式和文化特質的核心動力。
運河水流淌不息,不僅帶來了南來北往的帆影與財富,更孕育和滋養了一種獨特而深厚的文化——天津運河文化。這種文化沈淀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潛移默化地塑造了天津人民的集體性格與價值取向,最終匯聚成獨具魅力的天津城市精神。
一、天津運河文化的歷史溯源與內涵界定
天津運河文化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隨著城市地位的變遷,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動態的演變過程。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僅僅在小規模修建運河,還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運河體系。全國大運河第一次貫通於隋唐時期,構建了國家的整體性聯系格局。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後,為保障京師的物資供給,統治者在隋唐大運河的基礎上截直改道,開鑿並疏通了京杭大運河。位於北運河與海河交匯處的三岔河口,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迅速成為海漕與河漕的轉運樞紐。元代在此設立軍事建制“海津鎮”,漕運的興起為這座未來的大都市注入了最初的生命力。這一時期,運河沿線的文化遺產以河西務為核心,呈現出“單核多節點分散分布”的格局。
明朝永樂二年“海津鎮”改設天津衛,正式奠定天津城市發展基礎。隨之明朝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進一步強化了對漕運的依賴,天津作為“天子渡口”,其軍事和經濟地位空前提昇,漕運的極度繁榮帶來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和商業聚集,南方的商賈、船工、文人與北方的官兵、民眾在此交匯,形成了獨特的移民文化與商業文化。三岔河口一帶商鋪林立,會館雲集,渡口、碼頭等也隨之出現,天津成為華北地區最重要的商貿中心之一。
清代前期,天津的漕運和鹽業發展達到頂峰,城市規模不斷擴大,逐漸形成了大都市的雛形。這一時期,運河文化遺產的分布也從帶狀分布轉變為向三岔河口高度集中的“核心放射”形態,文化交流的深度與廣度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這一時期的運河文化遺產形成了“單核集中分布”的空間格局。晚晴時期,隨著近代海運的興起和鐵路的修建,大運河的漕運功能逐漸衰退。特別是18世紀中期以後,高昂的維護成本使得運河水利工程難以為繼,其在國家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旁落。然而,運河雖風光不再,但其數百年來所孕育的文化基因早已深深烙印在天津的城市肌理之中。進入現代,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天津市政府重新認識到運河及海河的價值,將其視為重要的文化與生態軸線,開啟了保護、治理與活化的新篇章。
天津運河文化是一個由漕運經濟催生的復合概念,其內涵遠超越單純的河道運輸功能,在數百年的漕運、物流、人口流動與文化交融中,在天津逐漸形成了一種兼具流動性、融合性與市民性的獨特地域文化。一方面,因“利”而聚是運河城市最顯著的特征,漕運與鹽業推動了商業文明的繁榮,催生出講求信義、靈活務實的商業精神,帶動了金融、貿易與手工業的興盛;另一方面,南來北往的船工、商人、官員、手工業者等移民不斷湧入天津,帶來各地方言、技藝與風俗,形成了“五方雜處”的多元文化格局。同時,伴隨著人口聚集,為保佑漕運平安而興起的媽祖信仰,以及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相聲曲藝等民俗文化也應運而生,既寄托了民間精神需求,也反映出市井生活的活力。而臨河而居的水岸生活,更融匯南北飲食、碼頭文化、茶館文化與商幫精神,深刻塑造了天津人開放兼容、務實幽默的集體性格與生活審美,共同構成了一幅活色生香的“津沽上河圖”。
總而言之,天津運河文化是一種深植於漕運又超越漕運的“母體文化”,不僅在歷史上構建了天津的城市肌理與社會風貌,更是理解天津獨特城市身份的關鍵核心。
二、運河文化對天津城市精神的塑造與影響
1.愛國誠信:運河邊“守”住的精神底線
愛國誠信是天津人從運河文化裡傳承的硬骨氣,漕運講一諾千金,家國講挺身而出,這兩條底線,天津人從來沒丟過。這份從運河碼頭和家國歲月裡淬煉出的精神底色,成為了天津人走南闖北都揣在懷裡,刻在心頭的印記。
當運河水連通的不僅是貨物,更是家國命運時,愛國二字便從漕運的賬本裡跳了出來,變成了實打實的擔當。當外敵從海上打來時,大沽口炮臺的將士們在運河邊築起防線,連附近的船工、漁民都抄起魚叉加入戰斗,因為他們深知,運河滋養了這片土地,守住家國纔能守住祖祖輩輩的飯碗。九國租界的屈辱歷史更是激發出天津人民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這種把“小家”和“大國”綁在一條船上的自覺,讓愛國不再是口號,而是一種本能反應。
漕運時代的天津衛,碼頭上的營生全靠“信”字打底。南來北往的船工們喊著號子許下使命必達的無聲承諾,運河水再急、風浪再險,也衝不垮艙裡貨物的斤兩。義渡船頭上掛著燈籠,不管貧富都能免費渡河,這份對陌生人的信任,早就在槳聲燈影裡變成了天津人的處世哲學。民國時期的久大鹽業、永利鹼廠等民族企業實業救國,貨真價實,恪守“寧虧本、不虧心”的准則,樹立起誠信經營的金字招牌。在天津,守信用不是生意經,而是刻在骨血裡的體面。
如今再看運河邊的天津,高樓大廈代替了青磚碼頭,但“守誠信、敢擔當”的精神底色沒變。狗不理包子堅持每只包子不少於18個褶,皮薄餡大;耳朵眼炸糕守著“現炸現賣,涼了不賣”的規矩,哪怕生意再火,也不偷工減料。就像運河水一樣,誠信與愛國,是天津人永遠不會斷的“根”。
2.務實創新:碼頭事“練”出的生存智慧
元代大量的海運,是天津漕運文化的興起,自海津鎮設立以來,天津的發展便與漕運這一國家經濟命脈緊密相連,保障漕運暢通、確保物資安全抵達京師,是天津的核心使命。漕運的效率與安全直接關系到王朝的穩定,因此這種定位從一開始就賦予了天津務實的底色。
在碼頭,不管你是官宦子弟還是窮苦船工,想混口飯吃,就得拿出真能耐。漕運不等人,商機不等人,光說不練的“空談家”,根本就站不住腳。漕船到港,得趕在漲潮時靠岸,船工們要算准時間調整船位,晚一步就可能擱淺;商人運來了南方的絲綢,得當場跟布莊掌櫃算清成本、敲定價格,磨磨蹭蹭的功夫,貨就可能被別人訂走;就連管漕運的官吏,也得一筆一劃核對糧票,差一粒米都得重新盤點。這種跟時間賽跑、向實效看齊的日子,讓天津人養成了“腳踏實地、不尚空談”的作風。
到了清代,鹽業和漕運的繁榮,更把天津人的創新勁給逼了出來。早年天津鹽工用鐵鍋煮鹽,又費柴火出鹽又少,老鹽工們蹲在灘涂上琢磨試著把灘涂分成“蒸發池”“結晶池”,用海水自然蒸發,最後曬出的鹽又白又細,產量直接翻了番。這灘曬制鹽的法子,讓天津成為了全國鹽業的標杆。
商業的繁榮推動了金融領域的發展。乾隆年間,天津出現了中國最早的銀錢業,但並未解決銀錢長途運輸的問題。南來北往的商人帶的銀子多,背著走不安全,直到道光年間,山西平遙的“日昇昌”票號,創造了匯兌的辦法,在天津廣設分號。商人在錢莊存了銀子,拿一張寫著金額的票子,到天津的錢莊就能兌出錢來。這一張小小的紙,解決了跨省做生意的大難題,成了北方最早的金融創新。這種在商業競爭中形成的創新意識與務實精神相互交織促進,成為了天津城市精神的重要內核,讓這座城市在不同歷史時期都能以務實的態度應對挑戰,以創新求變的思維推動發展。
3.開放包容:南北人“湊”出的文化熔爐
“來到了天津衛,嘛也沒學會……”這魔性的背景音樂讓獅子林橋的跳水大爺們更加“火出圈”了,他們喊著“生存一分鍾,快樂60秒”的口號,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展示著樂觀與豁達,熱烈真摯地歡迎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這份松弛感同樣可以在運河文化中找到歷史投影。
運河像一條紐帶,把南方的米、北方的煤,還有各地的人都“系”到了天津,讓這裡成為了沒有本地人偏見的江湖。不同地域的人們在這片沃土上共榮共存、彼此接納、相互尊重,長期的磨合與共生,內化為天津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漕運一火,南方的商賈、船工、手藝人就跟著漕船來了。閩粵船工帶著媽祖信仰,重建了天後宮;安徽的胡開文墨莊,把江南的徽墨賣到了北方學子的手裡;山西“日昇昌”票號的掌櫃,操著方言跟商人們討價還價;就連街頭賣糖炒栗子的,都可能是浙江來的生意人。當站在北門外的碼頭邊聽,吳儂軟語、山東快書、河北梆子能混著飄進耳朵裡,時間長了,南腔北調揉出了最早的天津普通話,沒人會因為口音不一樣就疏遠你,反而會湊過來問“您老家哪的?有啥新鮮貨?”正是這種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包容基因,讓天津形成了獨特的“哏兒都”文化。
這份包容,還藏在細節裡。南方的媽祖信仰北上津門,與本地民俗融合,使天後宮成為南北民眾共同祈福的聖地。每年的廟會上,舞龍舞獅與秧歌高蹺同臺亮相,茶樓裡京劇、評劇、梆子輪番上演。臺下的觀眾們拍著巴掌喊“都好!都好!”運河邊的天津,從來不是誰同化誰,而是“你帶著你的好,我帶著我的妙,湊一起更熱鬧”,開放包容早已成了刻在天津人骨子裡的習慣。
如今的天津,五大道的小洋樓裡,咖啡香與煎餅果子的綠豆面香纏繞;天津港的自動化碼頭,集裝箱在無人車上有序流轉,往來穿梭的郵輪鳴笛啟航。開放包容不再是簡單的地域特征,而是天津城市精神的核心特質,使這座城市始終保持著對新生事物的接納力與文化創新的活力。
三、當代實踐: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活化
大運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進入21世紀,尤其是隨著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以及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全面啟動,天津以空前力度的系統性舉措,推動運河文化從保護、傳承到活化的多維實踐。
近年來,天津市強化頂層設計,出臺了《天津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條例》《天津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天津市大運河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專項規劃》,以通航為牽引、生態為底色、文化為內涵、產業為支橕,通過大運河串聯帶動沿線點位資源,為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創造有利條件,讓大運河煥發新生機。
天津市在確保不破壞遺產本體與環境風貌的前提下,系統構建市、區、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四級展示體系,推進包括保護傳承、研究發掘、文旅融合及數字再現等重點基礎工程。通過建設大運河文化博物館、考古遺址公園及各類專題陳列場所,加強遺跡遺址展示,配套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深入挖掘古村古鎮、工業遺存、老字號、紅色文化等資源,實施環境綜合整治與活化利用,推出考古體驗、科普教育、旅游通航、體育休閑及非遺傳承等多類項目。同時,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開發智慧導覽和沈浸式互動產品,推動文化數字化展示與傳播;鼓勵文藝創作、品牌培育與文化產業發展,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社區,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全面提昇大運河文化遺產的展示利用水平和傳承活力。
天津的城市精神——愛國誠信、務實創新、開放包容——深深植根於運河文化的母體。如今,通過精心保護與創造性轉化,天津正努力將大運河打造為一條凝聚文化自信、承載美好生活的“幸福之河”,使這條曾經塑造城市歷史的母親河,繼續潤澤天津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