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河夜景。 記者 吳迪 攝

橋邊音樂匯芭蕾舞專場亮相津灣廣場。 記者 姚文生 攝
海河夜湧,橋影流光。
夕陽西下,天津海河上14座橋梁次第點亮,披上光影織就的華服,宛如躍動於河面的時空琴弦,書寫著一部“橋見古今、光耀未來”的城市史詩。
從解放橋的光影流轉中回望崢嶸歲月,於北安橋的神獸雕塑間見證鎏金璀璨;自大沽橋“日月同輝”的藍白漸變,到永樂橋“天津之眼”的浪漫凝視——天津以橋為筆、以光為墨,將14座跨河橋梁幻化為“會呼吸、能感知、有溫度”的智能生命體。這場以“一橋一景”為脈絡的光影煥新,不僅重塑了城市天際線,更點亮了文旅夜經濟。這座“因河而興、因橋而美”的城市,正以跨越時空的“光影詩篇”,繪就一幅“近者悅、遠者來”的動人畫卷。
橋連古今 跨越時空的建築交響
入夜後,海河光波蕩漾,與沿岸高樓的光影交相輝映。當人們從北安橋的古典之美漫步至大沽橋的結構之美,再駐足於解放橋的力量之美,仿佛在翻閱一部立體的“橋梁美學史”。六百年津門風雨、中西文化碰撞、工業文明脈搏,在光影交錯間澎湃不息。
天津的橋,從來不只是橋。
天津因水而興,海河上的橋梁早已成為一種象征。這些橋梁不僅具備交通功能,更承載著天津的歷史和文化。
它們是鋼鐵鑄就的史詩,是海河之上的時光檔案館。
金湯橋銘刻著解放會師的歷史風雲,北安橋雕琢出中西交融的藝術圖騰,大沽橋則以“日月同輝”的結構意象,詮釋中國傳統“陰陽和諧”的哲學智慧——它們共同構築起恢弘的“天津橋博物館”,每一座都是不可復制的時代孤品。
這些橋梁或見證重大歷史事件,或代表特定時期的工程巔峰,或凝聚獨特的美學追求,如同一部連貫的編年史,串聯起天津從漕運碼頭邁向國際港口的壯闊歷程。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曾贊嘆道:“天津歸來不看橋。”
“天津的最大特色在於其依河傍海的地理位置。這座城市與橋梁、海河的深厚淵源,鑄就了其開放包容的獨特氣質。”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說。
今年,為迎接上合組織峰會,天津啟動“一橋一景”燈光提昇工程,海河沿線14座橋梁悉數披上光影“新裝”。
75歲的河北區居民張浩在金鋼橋邊住了40年,早已習慣了它古朴的模樣。改造之初,他曾表達過疑慮。但當試燈夜暖黃光從橋拱內側投射,形成“金頂”視覺效果,在水中漾出“雙橋映月”的意境時,他舉著手機連連拍攝:“這光,竟喚醒了老橋的靈魂。”
年輕人用腳步投票。入夜後,進步橋畔聚滿拍照的情侶。冷白光與淡藍光帶如銀河傾瀉,橋體宛若未來之舟。這種“少即是多”的光影哲學,尤其受到年輕群體的喜愛,社交媒體上“進步橋未來感”話題閱讀量突破800萬。
光影煥新 科技賦能的文化敘事
天津的橋梁煥新,遠不止於視覺盛宴。
當游客沈醉於光影表演時,一套融合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智慧系統,正悄然將傳統橋梁昇級為與城市同頻共振的智能體。今年,天津構建起覆蓋橋梁全生命周期的智慧管養體系,為全球城市橋梁管理提供“天津方案”。
“以前橋梁檢測要靠老師傅敲敲打打,現在靠數據。”市道橋中心設施管理科工程師曹繼偉說。通過橋梁動態監測系統,海河部分橋梁部署的571個傳感器實時回傳數據,橋梁設施狀態從“定期體檢”昇級為“全天候監護”。
在今年的夜景燈光提昇改造中,海河沿線14座橋梁全面接入了全市夜景燈光智能控制平臺,實現了全市夜景燈光統一啟閉,同時還增設了無人機巡檢,准確巡查高層樓宇燈光運行狀況,發現問題精准快速處置。
綠色理念貫穿於細節之中:部分新建橋梁采用耐候鋼和高性能混凝土,減少後期維護成本;橋梁燈光控制在3000K以下色溫,避免對海河魚類造成光污染。這一系列“綠色建管”舉措,既滿足當代使用需求,更惠及子孫後代。
此次燈光昇級遠非尋常的“亮化工程”,而是一場融匯光學工程、數字藝術與文化溯源的跨界交響。
在此次光影煥新中,技術與藝術深度交織。燈光設計摒棄了過往對樓體畫面的過度追求,轉而以簡潔、功能化的光影語言,呼應海河蜿蜒靈動的形態與韻味。通過單燈精准控制,樓群燈光如呼吸般富有韻律,在極簡中蘊藏無限意境,展現出生動而恢弘的整體聯動效果。
“我們不是給橋‘化妝’,而是幫它們找回神韻。”燈光設計師暴光向記者闡釋了他的設計理念。他的團隊對每座橋的材質、色彩、結構進行光譜分析,定制專屬“光配方”:大光明橋的漢白玉雕塑采用高顯色性的LED燈光,精准凸顯其每一處細膩質感;金鋼橋的鋼結構加裝濾光片消除眩光;進步橋的流線燈帶采用智能控制系統,強化列車的行駛感。“要讓光成為建築語言的翻譯官。”他說。
憑借科學精准的光學調度與藝術靈感的深度浸潤,天津的“橋夜景”既有機融入城市“T字軸”燈光脈絡,又煥發出每座橋梁獨有的美學性格,規避了“千橋一面”的單調困局。
精准的光語,最終雕琢出每座橋梁不可復制的光影人格。
科技溫度,終要抵達人心。
詩意與理性在此交融,游客不僅駐足流連,更願深度體驗——最新數據顯示,數字化光影使游客平均停留時間從25分鍾延長至90分鍾,二次消費比例提昇至68%。
未來已來,天津正積極布局更前沿的橋梁科技場景,這些創新不僅將鞏固天津在“橋梁4.0”時代的領先地位,也為全球城市基礎設施的智能化轉型提供重要借鑒。
橋城共生 光影織就的城市天際線
光影為筆,點亮城市。當夜幕低垂,海河兩岸的燈光陸續綻放光芒,津城霓虹璀璨。橋梁與沿岸建築形成立體空間對話,強化了“橋城共生”的城市格局。
“黃昏與夜幕交接時的海河太美了!摩天輪的視角真是絕了。”日落時分,“掐點兒”到達“天津之眼”摩天輪頂端的北京游客陳靜用相機將絕美的晚霞收入鏡頭。
從空中俯視美麗津城,在火燒雲的映襯下,低層建築與高層大樓交相輝映,形成梯度分明、層次豐富的濱水天際線;遙遙可望五大道和意式風情區,原汁原味的老建築依稀如舊,統一的檐口高度設計,保持了整體風貌的和諧與統一;海河兩岸,津門津塔等標志性建築矗立,一座座形態各異的橋梁次第排開……天津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特色美景,像一幅畫卷,隨著海河水的流淌鋪陳而去。
2024年,全球著名建築設計雜志《建築文摘》揭曉了全球17個“最美城市天際線”榜單,香港、上海和天津脫穎而出。這份令人矚目的名單還囊括了曼哈頓、迪拜、東京、悉尼等眾多國際知名城市。
“‘天津之眼’摩天輪橫跨海河永樂橋之上,是世界唯一實現‘橋輪合一’的建築景觀。今年,‘天津之眼’摩天輪實施了景區燈光提昇改造工程,希望通過絢麗多彩的燈光效果,打造海河上一道更加亮麗的風景。”天津永樂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呂振然介紹,通過景區內外煥新,帶給游客更好的游覽體驗。
“太有創意了,跨河建設、橋輪合一,將觀光與交通功能完美結合,這樣的景觀值得一輩子留存在記憶裡。”前不久來天津參加“世界市長對話·上合峰會城市”活動的哈薩克斯坦“歐亞世界”公共基金會主席愛德華·波列塔耶夫在夜游海河時表達了他對天津的橋的喜愛。
夜游海河是獨屬於天津的城市浪漫。
暮色四合,海河兩岸的高樓巨幕上,中歐班列、天津港等元素“燈光秀”輪番上演。游船劃過,攪碎一河星輝。
今年,海河沿線燈光景觀全面提昇,打造海河IP,昇級的海河游船融合天津傳統曲藝文化,打造沈浸式體驗,聽相聲、看表演。中外游客每到天津,多會選擇乘坐海河游船,沈浸式感受兩岸的曼妙夜韻,感知天津“不夜城”的別樣風景。
塔吉克斯坦國家科學院學部副秘書長阿克馬爾·涅馬托夫手機不離手,“?嚓?嚓”地拍個不停,他說:“真是太美了,這裡既有大都市的繁華與現代,又有古老文化的底蘊與厚重;既有高樓大廈的雄偉與壯觀,又有一橋一景的詩情與畫意。這樣的夜晚令人陶醉,很享受。”
這個暑期,海河游船共接待游客33萬多人次,成為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碼”。
橋邊音樂 越夜越美的浪漫津城
夜幕降臨,海河兩岸華燈初上,霓虹璀璨。當悠揚的樂章回蕩在河畔,天津,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正以別開生面的方式展現著獨特的風情與魅力。
以“橋”為媒,以“河”為卷,天津,用文化賦能城市發展。
去年4月,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聯合市、區各部門策劃推出了“‘橋’見海河,邂逅浪漫”——橋邊音樂匯系列活動,截至去年底,100場演出、400萬人次參與的驚艷答卷,讓海河化身流動的藝術長廊,以“一橋一景一主題”的巧思,刷新了城市文化IP的想象力。
“對比其他城市的草地音樂會等室外演出形式,天津橋邊音樂匯更凸顯出獨特的魅力。天津有獨一無二的橋梁,每一座橋梁都有各自的故事與內涵,這是其他城市無法復制的天然優勢,音樂與橋梁的完美融合。”天津交響樂團副團長、首席大提琴演奏家張洪鯤表示。
今年,這場城市藝術盛典以“海河之夜”為主題煥新回歸,打造“橋邊音樂匯+舞蹈秀+非遺展”的三維藝術矩陣、架起不同地域文化交流橋梁、壯大演出陣容、共造城市記憶、形成文旅共生體,以“五大維度昇級”開啟城市文化敘事的新篇章。
橋邊音樂匯奏響動人旋律,橋邊舞蹈秀舞動津城律動,橋邊非遺展則訴說著天津六百年的厚重底蘊。
以橋為媒,“陽春白雪”不再“曲高和寡”。
“音樂廳中,觀眾是屏息的聆聽者;海河邊,觀眾早已成為這首城市交響的一部分。”天津交響樂團鋼琴演奏家張樂與樂團也曾在海河畔演出,當《黃河》的熟悉旋律在橋邊響起,當觀眾齊聲合唱的熱烈場景映入眼簾,坐在鋼琴前的張樂感受到的是“雙向奔赴”的互動,也是在音樂廳的舞臺上無法想象的震撼。
在沿海河6個城區橋邊水畔的16處場地,來自全市專業藝術院團、藝術院校、高校、群眾藝術館等眾多藝術團體參與演出,群星璀璨匯聚海河兩岸,以城市為底色,以美橋為背景,以音樂為載體,讓海河夜景成為城市最美的風景線。
一橋一景,光影詩篇。天津的夜,因橋而靈動,因光而璀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