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山水如此,對一座公園亦如此。坐落在我市河北區黃緯路與新開河交匯處的曹家花園就是一座不以規模取勝卻頗有來歷的公園。
在一定意義上說,曹家花園是一段濃縮的近現代史,園中的花草樹木、亭臺長廊都是歷史的映射。
1903年,清末買辦軍火商人孫仲英在當時的河北新區購地二百多畝,修建了個人宅院、私家園林,被稱為孫家花園。無論是開建時間還是選址位置,這個私家花園的誕生都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
庚子之變後,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接手的天津滿目瘡痍。老城廂被八國聯軍嚴重破壞,估衣街等商業繁華地區的商鋪被洗劫一空。袁世凱便把目光轉向了海河上游以北地區,建設河北新區,推行“新政”。一大批現代化城市設施、機構由此誕生,包括面向社會開放的公共園林。
1906年,為結交新貴,孫仲英低價將孫家花園賣給曹錕,此地遂改名曹家花園。其後,曹錕對花園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和改造,在擴建增修中,許多石料來自水西莊等其他園林遺址。一時曹家花園成為津門園林之冠。曹錕多次在這裡召開軍事會議,賄選總統後曾在此做壽,後被趕下臺。1924年底,孫中山為中國的和平大計,應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之邀,來津在曹家花園與張作霖會談,史稱“孫張曹家花園晤談”。這一時期,曹家花園不僅是私人宅邸,更成為重要的政治活動場所,見證了民國初年軍閥政治的復雜局面。
1936年,曹家花園被賣給宋哲元主持的察冀政務委員會,花園後被改名為“天津第一公園”。“七七事變”後,天津淪陷,公園被日寇佔據,改建為日本侵略軍的後方醫院。抗戰勝利後,被國民黨當局接管,成為軍政部陸軍醫院。
新中國成立後,曹家花園成為解放軍二五四醫院所在地。2012年,醫院內保存較為完整的園林部分被提昇改造成現在的曹家花園。
如今的曹家花園,小巧精美、古朴典雅,園中的亭子各具特色,各有味道。“修舊如舊”的傳統工藝,疊水山石采用花園原有老石料,使得歷史風貌得以真實再現。園內長廊等帶有西方建築符號,而“虎威堂”“一如室”等房屋則完全按照中式風格建造。這種中西合璧的設計開創了天津園林建築的先河,讓人在漫步園中時能感受到東西方美學的和諧共存,成為攝影愛好者打卡拍片之地。這一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反映了當時上層社會對西方文化的接納。
園外車水馬龍,園內曲徑通幽。拾級而上,可遠眺城景四季變化,長廊下休憩,仿佛還能感受到那段風雲激蕩的歷史歲月。只是周遭不再是軍閥政客的喧囂,而是尋求康復的患者或來此休閑健身的附近居民。
穿越風雨120餘年,曹家花園的變遷是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從清末買辦的私家園林,到軍閥的奢華宅邸,再到公共場所,繼而成為軍隊醫院,從“非由朋友介紹,有人勢難窺足耳”,到對公眾開放,成為擁軍花園,成為附近居民到此休閑健身、感受歷史文化的家門口公園,每一階段都與社會發展同步。
山石無語,任雲舒雲卷;樹木有情,看歲月變遷。歷史在這裡沈淀,又繼續舉步向前。(記者 張照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