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一則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的《青少年現代攀樹·一天獨立營》國慶活動文章,引發爭議。該推文中提及活動包含“掏鳥窩、掏鳥蛋”環節,一時間引起了關於“是否正確引導孩子”的網上熱議。9月22日上午,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微信公眾號上已經無法找到該文內容,但在網民發布的帖文中,活動原帖提到攀樹活動“僅國慶假期前三天,每天上限18人”,並標注提醒稱“為課程需要設置環節,非園區自然鳥巢鳥蛋”。當媒體記者就該情況與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園地管理處取得聯系時,一位工作人員解釋稱,目前該活動已經取消。
爬樹、掏鳥蛋……以前的童年時光裡,有不少孩子都乾過這些事,當時保護野生動物、珍惜自然生態環境這些概念還未普及,孩子們意識不到,掏鳥蛋和用放大鏡聚焦陽光燒螞蟻、撕掉蜻蜓翅膀一樣,肆意玩弄自然生命,彌漫著一種“天真的殘忍”。孩子不知道,大人來引導,現在“鋼筋水泥森林”裡的童年已經遠離大自然很久了,很多城市裡的孩子確實沒有爬過樹、掏過鳥蛋,但這種“野趣”體驗真的正確嗎?即使活動原帖文中強調“非園區自然鳥巢鳥蛋”,也可能會向青少年傳遞一個危險的信號,即“掏鳥蛋”是一種可以被接受的行為,可是根據法律規定,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受法律保護,包括野生動物的整體(含卵、蛋)、部分及衍生品,若掏取的鳥蛋屬於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的,還可能涉嫌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作為國家級科研科普基地,相較於其他機構,更應承擔起對社會、對下一代的自然教育重任。這一次風波在引起爭議的同時,也是一堂意外的公共教育課,令我們反思究竟什麼纔是更有價值的自然教育?以前的孩子,掏鳥蛋、抓昆蟲、摘花木,將自然視為可隨意索取和征服的對象,或者能記住100種樹的名字,卻不知道它為鳥類提供了食物、為苔蘚提供了棲息地。可我們培養的不是大自然的掠奪者,也不是一個能說出多少動植物名稱的“移動百科全書”,我們希望孩子能成為一個內心對生命有敬畏、有探索的“荒野哲學家”,他能明白人類只是生命網絡中的一環而非主宰,他會將環保意識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行動,他能從大自然中體會到心靈的共鳴。這纔是自然教育最寶貴的價值,也是教育者應追求的目標。(評論員 張雪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