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上午,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河西區專場。河西區委副書記、區長穆生軍現場詳細介紹了『十四五』時期河西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取得的成果,地區生產總值自『十四五』首年邁上千億級臺階以來,預計2025年將超過13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較『十三五』末分別增長了26%和39%。
堅持『融』字為先
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抓招商促協作,引進中化學環境、桔子互聯等京冀企業795家,市場化引進項目投資達113億元,中交京津冀區域總部、華潤電力華北大區等一批總部型企業相繼落戶,中國電子、中核二四等大型央企在河西區布局落子。抓轉化促協同,用好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資源,探索構建『企業+高校+院所』高能級平臺,帶動河西區技術合同成交額年均增長20%;推進北京外溢科技成果與天津承接需求有效銜接,密碼科技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天津基地、中電科半導體先進材料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科創機構集聚河西。抓服務促共享,不斷深化與京冀地區在教育、醫療、政務服務等領域合作,河西區內12所中小幼學校、12家醫療衛生機構與京冀地區開展跨區域合作,政務服務異地可辦事項超過百項,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與京冀兩地實現了共建共享。
堅持『創』字引領
點燃新質生產力『強引擎』
加快產業創優,圍繞打造金融、科創、數字、設計、航運等『5+5』現代服務業體系,年均新增服務業市場經營主體超萬家,2024年河西區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94.6%,服務業中,生產性服務業佔比達到62%,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等新興服務業佔比較『十三五』末提高了17個百分點。加快科技創新,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建成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6家;匯聚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知名高校,以及科大訊飛、統信軟件、天津科創中心等企業機構的創新資源,全新打造天塔科創服務區、低空經濟先導區、陳塘科創園等科創集聚區,新增科創載體面積達25萬平方米,建成全市第七個海河實驗室;2.9平方公裡的『數字島』納入天開園『多點』布局。加快盤活創效,以盤活存量拓展發展空間,累計盤活閑置資產面積達63萬平方米,天津數字出版產業園、鑫恩華孵化器、愛米斯保障性租賃住房等項目入選全市盤活典型案例,環球磁卡、764廠等項目『舊貌換新顏』,具身智能的頭部企業帕西尼等一批優質項目紛紛落戶,實現盤活收益61.7億元。
堅持『改』字攻堅
激活經濟發展『一池春水』
推動國企改革『破冰攻堅』,區屬國企在城更、養老、金融、數據、教裝等領域新增投資7.1億元,產業布局不斷優化。制定新的國企績效考核辦法,實行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讓區屬國企從『舒適區』走向『績效區』。推動營商環境『優無止境』,實施231條改革舉措,打造全市首個『跨省通辦及高效辦成一件事』服務專廳,推出100個『高效辦成一件事』服務場景,實踐經驗多次入選國家和本市典型案例,成功入選第三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區。推動對外開放『乘風破浪』,制定加快服務業擴大開放23條舉措,加強與國際商會、投顧機構合作,推動美國碧迪醫療、英國IWG等項目落地;服務『中交系』『設計系』『水電系』『能源系』企業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承攬海外業務,2024年河西區進出口總額較『十三五』末增長近20%。
堅持『文』字賦能
提昇城區發展『軟實力』
深耕精神文明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城區肌理,開展『爭做文明有禮天津人』主題活動500餘場。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矩陣,發動2萬餘名黨員乾部和志願者深入一線,參與城市環境『大清整、大提昇』,深化『門前三包』共治、文明交通引導、文明養犬宣傳等實踐,一批群眾關心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合組織峰會等大型活動中,展現了河西有禮、天津有范的文明形象,實現了全國文明城區創建『四連冠』。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改造區、街5個文化站7000餘平方米,實現14個街道一級文化站全覆蓋。聯合駐區市級文化院團,每年舉辦『文化365·快樂在河西』文化惠民活動千場以上,惠及群眾超30萬人次。加強民俗文化保護傳承,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達到148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1項,佔全市的4成以上;連續多年舉辦非遺主題聯展,2024京津冀非遺聯展入選全國『最具傳播影響力非遺活動』。激發文旅產業活力,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中心、城市綠道、天塔湖風景區、人民公園等重點區域提質昇級,新增兩家A級景區,創建兩處市級旅游休閑街區,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館被評為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河西區被評為市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持續開發『周末游』『美食游』路線,2024年河西區接待國內游客2700萬人次、實現文旅綜合收入96億元,較2023年分別增長了12.6%、35.4%。
堅持『治』字增效
下足城區治理『硬功夫』
守牢『朝夕幸福』,聚焦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將『兒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治理,建成全市首家區級托育中心,獲評全市首個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創建試點城區;新建、改擴建中小學35個,新增學位6.2萬個,讓每個孩子在家門口都能享受優質教育。聚焦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大力開展居家養老服務,以0.7公裡為半徑,在全區布局45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開展5大類32項服務,累計服務超過700萬人次,相關工作經驗得到中央深改辦、國務院辦公廳和民政部的肯定。打造『AI+之城』,加強『智慧河西』頂層設計,利用三維技術、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搭建48平方公裡實景三維數據底座,推出智慧社工『河小西』、智能學伴『哪小吒』、智慧掃保平臺等86個應用場景,城市運行更聰明、更智慧、更高效。注重『精耕細作』,深化美麗河西建設,累計提昇改造老舊小區516萬平方米、道路沿線200萬平方米、園林綠化190萬平方米,雨污分流改造208個小區,消除140處混接點。持續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PM2.5平均濃度較2020年下降了37.3%,2024年優良天數較2020年增加了35天,水環境考核達標率、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始終保持100%,城區環境面貌更加整潔靚麗。
接下來,河西區將努力實現『十四五』圓滿收官,科學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繼續圍繞打造『生產性服務業聚集地』『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首選地』,加快建設經濟強區、打造品質之城,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天津篇章貢獻河西力量。
記者 解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