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戲聚天津·無處不沈浸”沈浸式戲劇演藝活動煥新啟幕,以城市為劇場,串聯起金街大銅錢廣場、意式風情區、天津張園等九大津城核心文旅地標,通過話劇、歌劇、演繹展等多元演藝形式,開啟了文旅融合新范式。
沈浸式解鎖小洋樓歷史
“西紅柿炒雞蛋是我家主子在張園發明的……”上午10時,沈浸式演繹展《津門往事》在百年張園裡上演,游人跟隨講解員扮成民國時期的小人物,走進一場“有故事、有場景、有互動”的歷史文化之旅。其通過挖掘歷史故事進行劇本改編創作,依托原有建築實景布置道具,突破傳統展覽形式,融入互動演藝、氛圍營造等方式,講述“一座張園,半部津史”。
天津北方對外演藝交流有限公司青年戲劇人尹小萱介紹:“國慶節假期,夜晚的張園同樣精彩紛呈,兩部沈浸式夜游演藝項目接力上演。”此外,曹禺劇院聯動曹禺故居紀念館,也在國慶節假期首日推出免費沈浸式演繹展《萬公館往事》,打造《雷雨》《日出》《原野》等與戲劇大師對話的經典場景。
沈浸式欣賞經典劇作
15時30分,話劇《日出》演出片段在金街大銅錢廣場上演。近百年前,劇作家曹禺正是以這裡的惠中飯店為靈感,創作了這部描繪都市浮沈的經典話劇。如今,天津人民藝術劇院(以下簡稱人藝)將這部作品搬回“故事原發地”,以常態化實景演出的形式,讓經典劇作在文旅場景中重獲新生。

在金街大銅錢演出的話劇《日出》。
在20分鍾的濃縮版演出中,人藝精選了劇中經典片段。演員們穿梭於游人之間,引導人們的視線掠過百年建築群,讓城市風貌成為戲劇敘事的一部分。來自南京的游客花蕾感嘆:“當陳白露從我身邊經過時,那種真實的代入感讓我仿佛置身於上世紀30年代的天津。”北京的戲劇愛好者李煒專程來看這裡的演出:“在原著取材地看戲,連磚瓦都在講故事。”
沈浸式聆聽意大利歌劇
“太洋氣了,在天津遇見意大利!”17時30分,隨著角樓上唱響悠揚的意大利民歌,漫步在意式風情區馬可波羅廣場上的游人們,紛紛駐足聆聽、拍攝並發出贊嘆。

在意風區演出的經典歌劇《茶花女》。
此次天津歌舞劇院策劃推出的歌劇主題活動,將整個景區打造成一個流動的歌劇舞臺。天津歌舞劇院歌劇團副團長陸中利表示,國慶節假期首日上演的意大利經典歌劇作品音樂會,結合景區的意式風情特色,特別選取了普契尼歌劇《賈尼·斯基基》、莫紮特歌劇《唐璜》、威爾第歌劇《茶花女》等作品中的代表性唱段進行表演。同時,演出注重展現聲部的多樣性,通過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中音等不同聲部演員的參與,體現內容的全面性。
此次活動讓高雅的歌劇藝術走出劇場,使其融入歷史人文街區,打造了一場集視聽、游玩、沈浸體驗於一體的露天歌劇盛會,讓景區成為藝術與文旅相融合的城市舞臺。(記者 王洋 高爽 記者 姚文生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