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秋特稿】傳播千年技藝 他和留學生這樣『慶雙節』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津雲 作者:張赫洋 編輯:楊婷婷 2025-10-02 15:53:00

 

  10月1日,當很多人選擇通過出游來慶祝雙節,度過假期第一天的時候,37歲的鄭勇教授,和眾多留學生一起,在天津工業大學藝術學院通過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制作漂流漆扇來慶祝雙節,感受中國古人的藝術與智慧……

  鄭勇帶留學生體驗中國傳統文化

  “我們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正吸引越來越多的留學生,為年輕人所喜歡”,鄭勇說,“除了和留學生們一起辦活動,十一假期裡藝術學院這邊正馬不停蹄裝修、布置‘中華器物藝術高等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會展示許多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髓的器物作品,其中就有鄭勇工作室的陶胎漆器代表作,“爭取十一假期結束後,面向學校師生,甚至更多朋友開放。”

  一柄漆扇的千變萬化

  “雙節快樂!”10月1日下午,天津工業大學藝術學院裡,鄭勇和多國留學生一起手舉自己制作的漂流漆扇,面帶笑容地喊道。

  這天下午,留學生們通過體驗中國傳統文化,度過了格外有意義的假期第一天。

  體驗一開始,天津工業大學藝術學院的鄭勇老師將大漆顏料輕輕倒入水桶,各種顏色的漆液緩緩流淌在水面上,一旁的留學生屏息凝神,看著鄭勇把紙胎扇面緩慢浸入漆液中,漆液在扇面上自然暈染,深淺交融,隨後鄭勇輕輕提起扇子,剛剛還是純白色的扇面,便出現了一幅自然、精致的水墨圖。

  鄭勇帶留學生體驗中國傳統文化

  “這就是用中國傳統生漆制作成色漆,然後再用漂流漆技藝,制作而成的中國傳統漆扇,生漆采自自然生長的漆樹”,制作過程中,鄭勇給留學生們講解著漆扇知識。

  看到如此快速便制作出精美的扇子,扇面上浮現出類似雲霧或山巒的抽象紋路,別有韻味,留學生們踴躍地嘗試自己制作漆扇。

  天津鄭氏漆器制作技藝

  “真有意思”“太美了”“我真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照著老師的動作,大家親手制作出了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漆扇圖案,感受到了中國古人的藝術智慧。

  一棵樹生長的顏料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作為教師我們更要把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發揚出去”,鄭勇說,傳統漂流漆扇制作可以快速讓大家有所體驗,“除此以外,還有更多傳統文化,要靜下心來去體會、研習”。

  比如中國傳統器物制作技藝,現在藝術學院這邊正布置“中華器物高等研究中心”,預計在十一假期結束後布展完成,這裡作為教學和科研的地方,裡面會展示鄭勇工作室出品的陶胎漆器,還會有各種陶瓷、玻璃、景泰藍等藝術作品,可以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傳統器物文化。

  天津工業大學藝術學院“中華器物高等研究中心”十一期間加緊布展

  “十一之後,工大藝術學院昇級更新後的漆器工作室也會投入使用,學生可以在更舒適的新環境中,制作各種大漆藝術品。”在鄭勇看來,學校對藝術學院這邊的工作非常支持,“讓師生可以心無旁騖地沈浸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學習之中”。

  昇級更新後的漆器工作室

  “我們種植了四五年的漆樹也流出漆液了”,鄭勇帶記者看藝術學院中庭裡,他和學生們親手種植的多棵漆樹,它們已從當初的小樹苗長到幾米高,“再等等就可以取漆了,後面可以用於教學之中”。

  鄭勇介紹漆樹

  漆樹通常生長在陝西、山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山區,鄭勇曾經在工大多處地方種植漆樹苗,但沒有成活,單是藝術學院中庭這裡的漆樹苗成活長成了漆樹,“看來藝術學院中庭這裡的環境很適合,也應了中國人常講的緣分一說”。

  鄭勇談到,中國古人是很有智慧的,一棵樹上可以發現顏料的作用。

  “把漆樹割開,裡面就會流淌漆液,加工處理後變成透明的,再加上各種礦物質粉可以變成各種顏色,中國傳統的漆器就是源自一棵樹”。

  傳統文化基因的接續

  今年37歲的鄭勇,自幼就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自小耳濡目染長輩們拉胚、燒窯,上了大學他便選擇了藝術設計專業中的漆器、陶瓷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留校任教後,他建立師生團隊復原中國傳統“陶胎漆器”技藝等手工藝,如今已經形成鄭氏漆器制作技藝,為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鄭勇工作室復原的陶胎漆器制作技藝

  “陶胎漆器的制作工藝十分繁瑣,需要先制作出高古釉料的陶瓷,再用施釉手法對器物表面進行上色,然後利用大漆進行類似於工筆畫手法的繪制,一件陶胎漆器需要經過制胎、烤漆、裱布刮灰、打捻、變涂、打磨、推光、成型八大步驟。”鄭勇介紹,早在華夏民族良渚文化時期,當時的先民就有制作陶胎漆器的歷史,後來這種工藝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並瀕臨失傳。

  在一次大漆文獻展覽會上,鄭勇看到了一段關於陶胎漆器的記載,陶胎漆器的精美絢麗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由於陶胎漆器制作難度較大,制作周期長,國內鮮有人去進行這一技藝的制作和復原,鄭勇從一行行少得可憐的記載中,尋找制作陶胎漆器的方法,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起初我們按照記載中的步驟復刻,但是成品上的漆極易脫落,無法持久附著在陶器表面。”鄭勇請教了研究無機非金屬材料的專家,經過數月研究和反復實驗,終於破解了增強漆層“抓力”的關鍵,如今工作室已經對這項傳統文化藝術絕技進行了深入的復原。

  “良渚先民在陶杯上涂漆防滲,宋代匠人用大漆修補瓷胎,我們今天在做的,是把斷裂的文化基因重新接續,我們護住的不僅是一項技藝,更是文明迭代時不斷裂的基因”,鄭勇認為,“作為一名教師,我在傳播技藝的同時,更會向青年學生傳授思想,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津雲新聞記者張赫洋)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