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北洋大學)建校130周年高質量發展大會圓滿閉幕,“回信”蘊含的深切關懷與殷切期望,在天大師生和校友中引發強烈共鳴。師生及校友代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紛紛表示深受“回信”鼓舞,並分享了各自的思考與感悟。
餘貽鑫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回信”是對天津大學辦學方向的高度肯定。天津大學已提出“從未來到未來”的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具備持續學習能力、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創新型人纔。我認為,未來教育應以“T字形”人纔培養為模式:“一豎”代表堅實的基礎,重點在於深入掌握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知識,這是快速學習和理解其他領域內容的根本保障。“一橫”代表知識面的寬度,要求學生拓展學科視野,避免知識結構過於狹窄。打好“一豎”基礎、再拓展“一橫”寬度,纔能構建完整的能力結構。
袁華之 天大北京校友會會長:我在早上得知“回信”內容,第一時間分享給了北京校友,大家在感受到關懷與期望的同時,也增強了使命感和責任感。大學的根本在於培養高層次人纔,尤其要注重“出大人纔”。近年來,天津大學的創新創業步伐已走在高校前列,在人工智能、能源技術等領域具備深厚積累和領先水平,應進一步統籌資源,推動跨學科融合,為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北京校友會將持續推動校友資源與學校深度融合,助力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昇。
李垚臻 天大智能與計算學部2025級博士生:“回信”中的殷殷囑托,讓我備受鼓舞,將激勵我們勇擔強國使命,讓百卅傳承的天大品格在祖國需要的地方熠熠生輝。天大教會我以求真態度啃下硬骨頭、教會我以擔當扛好服務責任,讓我懂得知識要用來惠及他人。這些實打實的積累,成了我創新的支橕。作為一名博士生,需沈下心來深耕專業,秉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堅持對每一行代碼和每一個技術細節進行嚴格把關,以勇氣和較真精神克服挑戰,在智算網絡系統及芯片研究領域,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貢獻青春力量。本組撰文 記者 單煒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