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 姜茂樹

港口的漁船整裝待發,為捕魚做好准備。 攝影 姜茂樹
開車行駛在秦濱高速的大神堂西互通立交上,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風景:一邊是現代化的廠房鱗次櫛比,另一邊則是綠樹與大片水面的交相輝映,一半是蓬勃的生產氣息,一半是靜謐的自然詩意,在眼前交織成獨特的畫面。
下轉漢南線,行至路的盡頭便來到了大神堂村著名的漁港——神港。大神堂村坐落於濱海新區寨上街道,是天津的最東端,也是本市150餘公裡海岸線上的最後一片漁村,它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延續著天津海洋記憶中極具代表性的獨特篇章。每當清晨的第一縷曙光灑落在漁港,盡頭的留念石會率先亮起,碑石上紅色的大字“津門第一縷曙光”是我國當代著名書法家唐雲來先生留下的墨寶,國慶中秋長假期間,有外地游客專程到留念石處打卡,尋味天津的漁業文化。
生活:是一縷濃濃的人間煙火
“媽,你來看,石碑上這個‘門’字最後一筆的寫法跟我們老師教的是不是有點像?”15歲的小鄒是一名書法愛好者,國慶中秋假期他和母親張女士從北京來到天津的濱海新區旅游,在民宿裡聽說了神港的留念石,因此專程來打卡。
作為本市重要的漁業碼頭,神港裡充滿了漁業生產氣息。碼頭入口處有個醒目的“神港”標識建築,帶有太極圖與船錨結合的獨特設計,頗具特色。碼頭停靠著多艘以藍色為主色調的漁船,船身帶有“大神堂”標識和“津漢漁”的編號,船只配備的漁具、繩索等隨處可見,碼頭上堆放的錨則用身上的鏽跡訴說著古老的故事。
碼頭上有擺攤的漁民,這個季節的海鮮品種較為豐富,梭子蟹、皮皮蝦、各種貝類都較開海之際更加肥美。對於像張女士和小鄒這樣的外地游客,漁家還提供代加工服務,可以幫忙清蒸。價格方面,梭子蟹從40元/斤到90元/斤不等,海螺17.5元/斤。“都是自家打上來的,保證是本地螃蟹,就是吃個新鮮。”一位攤主告訴記者。據了解,這個時間段本地海鮮的肥美程度已經“漸入佳境”,目前產量和價格也相對穩定。
見證:鏡頭與文字間的歲月變遷
“大家好,我叫劉翠波,是個打魚哥,跟我來出海,數我快樂多。” 直播、帶游客出海,對於土生土長的寨上街轄區居民劉翠波來說,這就是他長假期間的“日常”。在這裡出生並生活了60多年,劉翠波對這片土地、這片海有著與生俱來的熱愛。這份對家鄉的深厚情感,成為劉翠波記錄與宣傳大神堂村的最初動力。隨著年齡增長,通過不斷學習,劉翠波愈發感受到大神堂村厚重的文化底蘊,“這裡是人傑地靈的好地方,我想讓更多人了解它的文化歷史”。於是,從2012年左右,劉翠波開啟了對大神堂村系統的記錄之路。這些年,他不僅留下了清晰的影像資料,還拍下了很多具有紀念意義的照片,“光是記錄大神堂村拆遷的影像資料就佔了不少內存。”他告訴記者。此後,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平臺,都成了他宣傳大神堂村的陣地,他將自己了解到的家鄉故事、風土人情,通過文字和鏡頭分享給更多人。
“這張照片拍攝於2013年元旦,也算是拍到了新的一年開始時照在天津的第一縷曙光。”劉翠波指著手機裡的一張關於留念石的照片笑著說。隨後記者在相同的位置拍下了2025年國慶中秋長假期間的留念石,十多年的時間流逝,石碑上的字跡顏色略有變淡,但人們追尋曙光、記錄美好的腳步卻從未停歇。
“想真正欣賞大神堂村的日出美景,就得懂咱們的漁家諺語。”在劉翠波眼中,漲潮時“日出海面萬頃金波淋漓”的壯闊,退潮時“金灘百裡鳥做浪”的靈動,都是大神堂村獨有的風景,而不同潮汐時間段的別樣景致,也恰如大神堂村在時代浪潮中不斷變化的模樣。
十餘年間,大神堂村的變化在劉翠波的鏡頭與文字中清晰可見。讓他倍感欣慰的是,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昇:居住條件不斷改善,從過去的漁村舊居逐漸昇級為城裡的高樓大廈;孩子們的就學條件更加優越;醫療保障也愈發完善。“很多漁民搬到城裡住高樓,這樣的生活,是以前在漁村想都不敢想的。”他說。
發展:歷史傳承中的守正創新
如今的大神堂村在發展進程中堅守傳統根基,同時積極探索創新路徑,以“守正”與“創新”雙輪驅動鄉村振興。一方面,傳統漁業在這裡得到了持續發展,截至2024年年底,村內仍保有65艘傳統海洋捕撈漁船,當年,全村捕撈產量達2800噸,捕撈、養殖、育苗等產業合計產值7935萬元,較上一年度增長947萬元。
在“創新”層面,大神堂村積極拓展產業邊界,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依托獨特的生態資源與漁業文化,這裡正在發展旅游與科普研學產業,憑借中國北方最大的活體牡蠣礁群、“候鳥遷飛驛站”等資源,打造科普研學優選地,讓游客在感受潮汐變化、學習航海知識、觀賞海鳥的過程中,體驗海洋文化。
與此同時,大神堂村緊扣“提昇鄉村數字治理能力”核心,推進數字化建設,2024年10月建成“大神堂平安漁業數字化態勢感知系統”,實現對漁港人員車輛的實時調節與管控,並成功納入全市首批數字鄉村試點,數字賦能為鄉村管理與發展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新路徑。
此外,2020年年底大神堂村海域納入天津濱海國家海洋公園范圍,2024年12月村內神港路獲評市級“美麗鄉村示范路”,進一步為旅游與研學產業發展夯實基礎。
今年,結合自身海產品特色以及中新天津生態城的輻射帶動作用,寨上街道規劃的“海味街”於8月末正式開街,秋季開海後大神堂村的海鮮最快只要十幾分鍾便可以被送到這裡,隨後變成一道道美味的漁家特色菜,讓更多游客體驗最地道的“第一口鮮”,領略生活的愜意與悠閑。
(記者 苗娜 攝影 除署名外 記者 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