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女孩失去愛人(丈夫)”“老師校園內‘捕殺’學生”……近日,《南方都市報》大數據研究院調查發現,在國內數款“沈浸式角色扮演”AI社交應用的聊天場景中,影響未成年人的不良內容隱患明顯:不僅獵奇角色、危險劇情屢見不鮮,部分AI角色經用戶“調教”後,還會用露骨言論誘導。更值得警惕的是,據觀察,這類應用已吸引大量未成年人,而由於缺少實際的身份核驗與家長管控功能,平臺宣稱的“青少年模式”實際並未起效。
《南方都市報》的調查,撕開了這個野蠻生長的“數字獵場”的一角,讓成年人直面侵蝕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重隱患。平臺默許甚至暗中鼓勵用戶對AI角色進行“調教”,放任危險劇情與獵奇角色的傳播,實際上是利用人性的弱點來換取用戶的粘性和流量。已經有未成年用戶坦言自己“從六年級玩到八年級,刪了又下載,已經戒不掉”,精心設計的話術、重重編織的信息繭房,饒是成年人也未必能抵擋,何況是初入數字世界的未成年人?平臺所謂的“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這是對未成年用戶極不負責任的行為。平臺失責,是這場“數字圍獵”的首要幫凶。
AI社交作為一個新興領域,發展速度遠超現有法律法規的更新步伐,這就形成了一片“監管真空地帶”。AI技術本身是雙刃劍,如果缺乏“向善”的規則引導,它便可能從服務於人的工具,變成毒害心靈的幫凶。近兩年,國外已發生多起未成年人與AI應用聊天後自殺、自殘的案例。為AI應用,特別是面向未成年人的應用,劃定清晰的倫理紅線,已刻不容緩。
在與AI的對話中,扭曲的情感關系、暴力化的敘事以及被誘導出的露骨言論,正在潛移默化地重塑未成年人的認知框架和價值觀,他們可能會對畸形的關系習以為常、將危險行為視作常態,這種“隱性侵蝕”,對未成年人的危害遠超想象,對於他們正在形成中的人格和社交能力,無疑是一場災難。
“數字世界”的陣地,我們不去佔領,就會被別有用心的“圍獵者”佔領。“監管之劍”應向失責平臺斬下,使“青少年模式”真正成為防護網、防火牆。另一方面,還應攜手社會各界開發和生產更多優質、健康、有趣的AI內容,來滿足未成年人天然的求知欲與社交需求,還他們一個清朗、安全的成長環境。絕不能讓本該充滿無限可能的數字世界,淪為一片精神荒原。(評論員 張雪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