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天津小站稻首次在新疆和田地區試種。經過7個多月的培育,13日,喜獲豐收。
經過中國工程院、中國水稻研究所專家們聯合測產,小站稻在新疆和田的首次試種,平均畝產將近700公斤,比往年種植疆稻,產量提高三成以上。沙漠邊緣的稻田,也實現了高產突破!
人群中的這個姑娘叫吾合麗罕,就是當年『騎著毛驢去北京看望毛主席』的庫爾班大叔的曾外孫女,而眼前這片稻田就是她們合作社的。
在吾合麗罕的家鄉和田,水稻種植可追溯到唐朝。現如今有7萬多畝,是新疆水稻的主產區。每年5月,當昆侖山上的雪水開始融化,新一季的水稻就返青了,雖然守著好水源,但由於土壤鹽鹼度高,畝產一直維持在四百多公斤,比目前全國水稻平均畝產低將近70公斤。
今年3月,『津稻疆種』項目啟動。天津的農業專家走遍和田的水稻田,從42個自主培育的水稻品種中選了25個,在和田地區的四個鄉鎮試種1300多畝。有了好種子,還需要好種法,但是,晝灌夜排精准滴灌這些田間管理措施,在很多當地農戶看來,費事又麻煩。
為了打消顧慮,農技人員給農戶建起微信群,誰有問題,都有人答。眼前這個叫楊永安的天津小伙子,乾脆就在村裡住了5個月,把試驗田當成自家的地,這股勁兒最終贏得了農戶的信任,大家齊心協力迎來了豐收。
隨著13日測產結束,小站稻全面開鐮,36歲的農機手艾買爾·木沙,以前一年裡有200多天在外打工,今年於田縣組建起專業搶收隊伍,艾買爾和其他17個人,學會了開農機,跟合作社簽了約,在家門口找到了新工作。明年,天津和新疆兩地計劃,繼續合作在和田建水稻育種場、推廣種植萬畝以上,讓小站稻這枚種子芯片,紮根和田,帶動更多人過上安穩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