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少年游戲沈迷已成為困擾家庭、學校與社會的一大“頑疾”。無數孩子正常的學習、生活進程因此改變,諸多家長為了幫助孩子走出網絡游戲的“困局”,多方求助。
“孩子到底為什麼會對游戲這麼上癮?是因為學習壓力大,還是因為缺乏朋友?”“怎樣纔能幫助孩子在現實生活中也找到像游戲裡那樣的成就感和樂趣?”“如何纔能讓孩子對家長敞開心扉,而不是一回家就關上房門打游戲?”9月18日上午,帶著這些問題,由共青團天津市武清區委員會、中國少年先鋒隊天津市武清區工作委員會、天津市濱海新區中小企業協會、天津市泗村國學院主辦的青少年游戲沈迷防治經驗交流會在武清區舉行。學生家長、教育學者、社會各界人士在線下、線上暢談感想、交流經驗,從具體個案的應對方法,到社會各界的協作配合,為破解青少年游戲沈迷困局探討更加科學、系統,更具實踐價值的解決方案。
這些家庭易將孩子“推”向游戲
A 親子互動匱乏型:
缺乏深度交流,孩子從游戲中尋找被需要。
B 家庭氛圍緊張型:
衝突多、壓抑,孩子用游戲逃避現實。
C 教育方式極端型:
過度嚴厲或溺愛,
孩子借游戲“反抗”或“放縱”。
D 父母榜樣缺失型:
父母自身沈迷電子設備,雙重標准引發孩子抵觸。
E 興趣培養忽視型:
課餘生活單調,孩子因無聊沈迷游戲。
沈迷游戲“頑疾”套牢孩子 困擾家長
不久前,“孩子游戲充值超37萬元,家長能要回嗎?”的話題引起網友關注。這是廣州互聯網法院審理的一起案件:家裡的37萬元存款在18個月內逐步消失,家長發現後,經過查問得知,這37萬元都被家裡的孩子轉走,全部用於游戲充值。家長認為,孩子屬於未成年人,其充值行為未經監護人追認,屬於無效行為,於是將游戲公司告上法庭,想要回這些充值款。“孩子偷偷給游戲充值,我該怎麼辦?”“孩子竟然偷用我的身份信息登錄游戲,說也不聽,管也不知道怎麼管,真是太愁人了!”近年來,孩子偷偷使用家長賬號登錄游戲,甚至進行充值打賞的事件在各地頻頻發生。孩子沈迷游戲,家長該如何應對,也一直是網絡上關於“親子矛盾”求助帖的熱門話題。
“孩子沈迷於游戲,不但會損害身體健康,影響正常生長發育,還可能因為過多接觸虛擬世界,造成精神上、行為上的一些改變,會出現學習障礙和道德觀念上的一些變化,更加嚴重的,孩子還可能會受到網絡游戲中不良信息的誘導、侵蝕,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河西區人民檢察院未檢檢察官康晨朝表示。
2021年8月30日,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沈迷網絡游戲的通知》,對未成年人的游戲時間、登錄保護等都作了明確規定。
四年多的時間過去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過度玩游戲的現象,如今在中小學生群體中仍然普遍存在。《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沈迷網絡游戲的通知》規定,所有網絡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網絡游戲服務,其他時間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近日記者卻在我市多所學校門前看到,非周末的日子裡,一些孩子放學後就拿著手機玩起了游戲,還會一邊玩,一邊交流著玩游戲的心得。回家後孩子紮進屋裡打游戲,一玩就玩到半夜,更是成為無數家庭親子矛盾的最大“導火索”。“天天回家後啥也不乾,就知道玩游戲,我們一說,她就和我們發脾氣。”家長王女士說起孩子對於游戲的癡迷,表示自己實在是“沒招兒了”。
與此同時,有機構調查顯示,家長們“沒有辦法”的背後,其實是對於防游戲沈迷的認知不足、監管缺位,一些家長每天有效陪伴孩子的時間不足2小時;一些家長知曉並且放任孩子使用成年人賬號躲避平臺監管;有超過七成的孩子,知曉家長的網絡支付密碼;許多家長雖然對游戲防沈迷有所了解,但並不能熟練使用游戲平臺方提供的登錄限制、人臉識別等游戲防沈迷管理工具。孩子們在日常上網時,也可以輕易接觸到“游戲租號”“防沈迷系統破解”“外掛系統推薦”等等信息,家長不能陪伴、知曉並監管的情形下,孩子很難拒絕這些誘惑。平臺管理有漏洞和家長自己“沒管好”常常成為關於“防游戲沈迷”的爭論焦點,其實,這並不應該成為非黑即白的選擇題。防治青少年游戲沈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政府、學校、家庭、企業及社會各界的多方協作和聯動。
建立情感聯結 贏得“游戲拉鋸戰”
經驗交流會上,天津泗村國學院院長、全國婦聯家庭建設專家智庫成員張建雲表示,防治游戲沈迷,父母的責任不是“阻止”孩子玩游戲,而是讓現實世界充滿愛、關注與樂趣,讓孩子願意主動從游戲中走出來。只有真正去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與成長痛點,纔能用貼合青少年認知習慣的方式,幫助孩子擁抱真實的生活,從沈迷游戲的困局中解脫出來。
孩子為何躲進游戲世界?孩子沈迷游戲的核心,往往是現實中的情感需求未被滿足。
當父母忙於工作、刷手機時,孩子會覺得 “游戲裡的角色比爸媽更在意我”;遇到困難時,游戲中的“隊友”會鼓勵,而父母可能只會說“別煩了”;在游戲中昇級、獲勝能獲得成就感,而現實中可能總被批評“不夠好”。
張建雲介紹,五類高風險家庭會把孩子“推”向游戲。
一是親子互動匱乏,情感聯結薄弱的家庭。父母雖與孩子同住,卻缺乏深度互動,如晚餐時各自刷手機,孩子分享校園生活時家長敷衍回應,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轉向游戲尋求被傾聽、被理解、被需要的感覺。
二是家庭氛圍緊張,衝突頻發的家庭。家庭中父母關系不和或對孩子過度指責、否定,會使孩子長期處於焦慮、壓抑的情緒中,游戲就可能成為孩子逃避現實的“避風港”。
三是教育方式極端(過度嚴厲或過度溺愛)的家庭。這兩種極端的教育方式,都會讓孩子通過游戲“反抗”或“放縱”。孩子在現實中被“高壓控制”,游戲則成為唯一能自主掌控的領域,形成對“自由”的補償性追求。孩子在現實中沒有邊界感,則容易在游戲中沈迷,且游戲的即時快感(如抽獎、通關等)會不斷強化成癮行為。
四是父母自身沈迷電子設備,缺乏榜樣作用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對象”,若父母自己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刷短視頻、玩游戲,卻要求孩子“不准碰手機”,這種“雙重標准”,就會讓孩子產生抵觸心理。孩子會認為“父母可以玩手機,為什麼我不行”?進而模仿父母的行為;父母因自身原因對孩子疏於管教,也會放任孩子游戲時間失控。
五是忽視孩子興趣培養,現實生活單調的家庭。若家庭中沒有為孩子提供多樣化的興趣出口,例如運動、藝術、戶外活動、社交機會等,孩子的生活可能只剩下學習,也容易因單調、無聊而轉向游戲。有調查顯示,課餘活動少於兩種的青少年,游戲沈迷風險增加67%。
此外,補償型養育、專制型管控、焦慮型比較、孤立型處理、雙標型環境、情緒型懲罰等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也都會助推青少年游戲沈迷。
“孩子沈迷游戲,不是游戲的錯,也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家庭互動中情感聯結的缺失。”張建雲說,改變需要時間,但每一次用心的陪伴、每一句溫暖的溝通,都會讓孩子離游戲遠一點,離你近一點。只要重新建立起家庭的情感聯結,家長就可能贏得這場與游戲沈迷的“拉鋸戰”。
家長是防治游戲沈迷的第一責任人
青少年游戲沈迷防治經驗交流會上,來自北京、天津、寧波、德州的李欣、薛定、葛娟、劉倩倩等專家做了不同角度的專題報告,引起大家共鳴。通過努力讓孩子走出游戲困局的兩名家長,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
“成就牆” 幫助孩子戒斷游戲依賴
“今年5月份的時候,我進入了一種特別無力和絕望的狀態。女兒的狀態很差,上課不聽講,下課不寫作業,回家後就拿著手機玩游戲。手機只要到了她的手裡,我想要回來,就要面對女兒的憤怒和爭吵。我試遍了所有能想到的辦法,女兒的狀態不但沒有改變,反而放飛了自我,以前沒寫完作業她還會緊張,後來就完全無所謂了。我們的親子關系也降到了冰點,整個家庭都籠罩在一片灰暗之中。管孩子,家裡就雞飛狗跳;不管孩子,孩子就可能徹底沈溺。我感覺自己走進了一條死胡同……”回憶起因為打游戲和女兒發生過的大小衝突,家長董瑩瑩女士的聲音仍然會微微顫抖。在極度迷茫與無助中,董女士向專業人士求助。
根據專家的建議,董女士從一個焦慮的“監工”,回歸為平靜的“媽媽”。董女士每天不再用挑剔的眼光“緊盯”女兒,而是自己堅持做好晨讀和晚讀;認真給女兒做每一頓飯,用心照顧好女兒的日常生活;和女兒認真相處,珍惜每一刻的親子時光,心平氣和地和女兒溝通。
董女士和女兒一起制定並簽署了一份“戒斷游戲協議”。女兒自己動手,畫了一面可愛的“成就牆”,生活裡的每一點變化、自己每天的進步,女兒都會記錄在這面牆上。如今,牆上已經貼了14顆星星,還有女兒自己做的蛋糕照片和手工作品。在媽媽溫柔堅定的陪伴與鼓勵下,女兒逐漸擺脫了游戲控制,體會到了更多真實生活的美好。現在,到了約定的時間,董女士只需輕輕提醒一句,女兒就能非常平和、自覺地把手機交給媽媽。以前那些憤怒、對抗、叛逆的情緒都消失了,母女倆的關系變得前所未有的融洽。女兒的學習狀態也有了明顯的改變,已經可以獨立、主動地完成作業,再也不需要媽媽督促。女兒還逐步學會了打理自己的生活,之前她的書包總是亂糟糟的,現在她的書包整理得乾淨、整齊,各科的資料還會用不同文件袋分門別類裝好……這些細微之處的轉變,讓董女士更加確信:女兒正在重新找回對自己生活的掌控力。
回顧這段歷程,董女士感觸頗深:“短短幾個月,我的家庭仿佛重獲新生。正如專家說的那樣,孩子沈迷游戲,往往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缺乏價值感、掌控感和歸屬感。只要讓女兒真正感受到安全和愛,她就會有改變的內生動力。我會繼續堅持做好一個平靜的母親,幫助女兒健康成長。”
請孩子當老師 不把游戲當“敵人”
“以前,孩子一打起游戲來就沒完沒了,我說他也不聽。自己不但常常為此發脾氣,甚至在心裡把游戲當成一個影響我們母子關系的‘敵人’,我又不知道到底該如何對待這個‘敵人’,特別苦惱。”徐愛紅女士有一個13歲的兒子,之前和很多因為游戲產生矛盾的家庭一樣,徐女士在打游戲這個問題上,總是不能和兒子好好溝通。
面對這位困惑的媽媽,專家給出了“多了解孩子,也要了解游戲”的建議。徐女士找到兒子,提出了一個要求:“媽媽想請你做我的老師,教我來打游戲,媽媽和你一起與敵人戰斗,你覺得怎麼樣?”兒子有點驚訝但很開心:“媽媽很聰明的,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於是,徐女士認真地和兒子學起了打游戲,並很快也從玩游戲裡找到了樂趣。學習的過程中,兒子經常會鼓勵媽媽,不停地給媽媽點贊:“媽媽你真行,你游戲玩得很棒了!”徐女士在向兒子學習的過程中,更加了解了他的需求和感受,也領悟到自己以前在情感上、思想上與孩子溝通不夠,給孩子的鼓勵也不夠多,因此她認為不如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配合孩子做好每一件小事,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安排學習、生活。
兒子得到了媽媽更多的肯定與支持,新學年開學後,各方面狀態都有了明顯的改變,減輕了對虛擬世界的依賴,專注力大幅度提昇,作業能按時完成,很多科目的老師都表揚了他的進步。徐女士在交流會上介紹:“通過這次經歷,我以後不會再把游戲當成敵人。我也和兒子約好了,我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對他,以後會多傾聽他的心聲、多接受他的意見。”
從這兩位家長的分享,我們不難看出,除了從監管層面堵住各類漏洞,只要家長努力當好防治游戲沈迷的第一責任人,切實擔負起監護責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青少年游戲沈迷問題,還是有破解之道的。
泗村宣言 凝聚共識 守護成長
青少年游戲沈迷防治經驗交流會上,與會各方共同發表了《青少年游戲沈迷防治泗村宣言》,倡導社會各界共同承擔責任,凝聚共識,守護青少年身心健康,築牢青少年成長安全防線。
這份宣言寄語青少年:做數字世界的清醒掌控者
我們承諾,樹立正確的游戲認知——明確游戲是放松身心的“調劑品”,而非佔據生活的“主旋律”。合理規劃游戲時間,主動設定使用邊界,不因虛擬世界的精彩而忽略現實生活的美好。積極探索多元興趣,在閱讀、運動、藝術創作中豐富精神世界,在社會實踐、同伴交往中錘煉綜合能力,讓青春在現實的土壤中紮根生長,不被游戲沈迷裹挾人生方向。
這份宣言寄望家長:做孩子成長的溫暖守護者
我們承諾,履行家庭教育的首要責任——主動學習游戲沈迷防治知識,讀懂孩子沈迷背後的心理需求,不盲目禁止、不粗暴指責。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模式,與孩子共同制定家庭游戲規則,做到“協商一致、共同遵守”。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參與家庭活動,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與心理狀態,用關愛與理解搭建起抵御沈迷的“防護牆”,成為孩子可信賴的成長伙伴。
這份宣言期盼學校:做教育引導的專業領航者
我們承諾,發揮校園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將游戲沈迷防治教育融入德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網絡與游戲的價值。加強對學生使用電子產品的管理,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與體育鍛煉,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課餘選擇。建立學生心理監測與乾預機制,及時發現並幫助有沈迷傾向的學生,聯合家長形成教育合力,讓校園成為培養理性數字素養的“成長課堂”。
這份宣言希望相關機構:做社會責任的堅定踐行者
我們希望,各相關機構持續加強政策引導與資源統籌,推動游戲沈迷防治工作常態化、規范化;發揮專業優勢,開展家長培訓、學生講座、經驗分享等活動,普及科學防治方法;加強行業監管與社會宣傳,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青少年游戲健康”的良好氛圍,形成多方聯動、協同共治的工作格局。
這份宣言呼吁社會各界:做健康環境的共同營造者
我們呼吁,每一位社會成員都能關注青少年游戲沈迷問題——媒體積極傳播科學防治理念,抵制不良游戲宣傳;企業堅守社會責任,嚴格落實未成年人游戲防沈迷措施;社區搭建服務平臺,為家庭提供防治指導與心理支持。讓我們共同構建一個“學校引導、家庭負責、社會協同”的防護網絡,為青少年營造清朗、健康的數字環境與成長空間。
青春有痕,成長無價。將承諾轉化為行動,用責任守護未來,纔能讓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在數字時代中從容前行,既享受科技的便利,又守住成長的本心,書寫無愧於時代、無愧於自我的青春篇章。(記者 王赫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