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的指針悄然劃過5年刻度,“十四五”即將圓滿收官。
5年來,天津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深入實施高質量發展“十項行動”,紮實推進“三新”“三量”工作,“十四五”規劃各項任務目標紮實落地,將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生動實景,用不懈奮斗交出一份高質量答卷。
協同發展走深走實 戰略牽引效應更加顯現
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天津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牽引。“5年來,我們以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行動統領高質量發展‘十項行動’,戰略牽引效應更加顯現。”昨日,在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戴永康說。
堅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5年來,我市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實效,充分發揮“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優勢,中國資源循環集團總部等一批有影響力的資源在津落地發展,濱海新區與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錯位聯動發展態勢進一步顯現。
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按下“快進鍵”。天津聯合京冀共建12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協和天津基地等一批創新平臺加快建設,“京津研發、區域轉化”格局成勢見效;實施6條重點產業鏈圖譜落地行動,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等5個集群晉級“國家隊”,為區域產業昇級裝上“創新引擎”。
從設施“硬聯通”到機制“軟聯通”,協同發展的深度與廣度持續拓展。如今,京津雄半小時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京津冀社保“一卡通”“一碼通”更加便民,政策會商、人纔流動等機制更加完善,三地資質資格互認事項超過200項。
尤其在唱好京津“雙城記”中,科技創新協同、產業體系融合、基礎設施互聯、公共服務共享實現全方位突破——我市16個區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實現全覆蓋,協同推進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提質增效,20項優秀科技成果在津落地轉化,創新要素加速流動;170餘家天津關鍵零部件企業融入小米、理想、北京奔馳等整車供應鏈,京津電子化學品基地為區域集成電路產線安全保駕護航;京濱城際北段、津興城際順利通車,京津城際運力提昇超50%,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天津西站城市航站樓投入試運行,“雙城”通勤“說走就走”;230項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同事同標”政務服務事項落地,40餘條特色旅游線路串聯起“當日往返游”“周末串門游”的美好體驗,“雙城”生活愈發便捷舒心。
“三新”蓄能聚勢 新質生產力更加蓬勃
作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天津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三新”蓄能聚勢,讓創新活力奔湧、產業根基築牢、城市面貌煥新,新質生產力在這片沃土上加速成長。
科技創新蹄疾步穩,創新能級持續躍昇。天開高教科創園開園兩年多來累計注冊企業超過3900家,中醫藥AI(人工智能)大模型等一批優秀成果實現孵化轉化;全國重點實驗室達到29家、數量增長近2倍,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繼續保持全國前列,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十三五”期末的2.4倍。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充分彰顯“天津創新”硬核實力。
產業煥新穩紮穩打,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綠色石化、汽車、高端裝備等支柱產業產值規模均超千億元。今年上半年,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比重達到30.6%。我市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雙試驗區”“雙先導區”城市,“AI+”“數字×”“平臺+”等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湧現,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特色金融保持全國領先。
“‘十四五’時期,我市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海光信息突破高端芯片架構設計等核心技術,聯想集團年產300萬臺信創筆記本的‘零碳智造’工廠全面達產,空客天津第二條總裝線形成年產超160架能力,核酸醫藥產業園揭牌成立,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傳統產業全面提昇,天津石化煉油提質改造等項目建成投產,奧的斯建設全球制造中心和全球最大的高速電梯研發制造基地,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此外,我市創建4個市級未來產業先導區,在生物制造、腦機交互、細胞與基因治療等未來產業形成前瞻性布局。”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孫文秀介紹。
城市更新精耕細作,民生福祉在“家門口”昇級。“十四五”期間,我市累計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054個,惠及居民約53萬戶,群眾居住環境有力改善,老舊小區變身“宜居家園”。第一機床總廠改造等一批城市更新項目入選國家試點示范,讓城市留住記憶、煥發新生。
“三量”見行見效 經濟韌性活力持續增強
堅持走內涵式發展路子,天津加快推動“三量”見行見效,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昇質量,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展現出強大發展韌性與活力。
存量資源“騰籠換鳥”,沈睡資產煥發新生。我市274處、240.77萬平方米商業設施實現業態昇級,原開灤礦務局等142棟小洋樓重放光彩,成為城市新地標。自去年以來,全市盤活存量土地3887公頃、空置房產1669萬平方米,盤活收入超千億元,閑置資源變成“發展資本”。
增量要素做優做強,發展後勁持續夯實。京東、華為等民企深化在津合作,空客、英力士等外企增資擴產,天津南港120萬噸/年乙烯等牽引性項目建成投產,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心劑”。“我市搶抓‘兩重’‘兩新’等國家政策機遇,加快布局重大項目和重點領域能力建設,從2023年開始投資增速逐年提高。”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陳建江說,“我們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優化調整投資方向,加力布局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比重比2021年提昇14.1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佔制造業比重28.4%。”投資轉型的步伐明顯加快,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橕。
質量效益穩步提昇,發展成色越來越足。天津稅收收入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達76%,在全國居領先地位;國資國企經營效益持續向優,今年上半年民營經濟增加值佔比、稅收貢獻率分別增至37.8%、48.2%,發展的含科量、含新量、含金量、含綠量不斷提高。
5年來,天津經濟在積極有效應對外部衝擊和多重超預期風險挑戰中,展現出強勁韌性和活力。“‘十四五’時期,國家出臺了支持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政策,為我市發展注入強勁動能。隨著上合組織天津峰會綜合效應和京津冀、港產城、科教人等戰略優勢加速釋放,‘十項行動’和‘三新’‘三量’抓手見行見效,城市功能品質得到有效提昇,經濟穩定增長基礎日益鞏固。”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胡永梅介紹。
如今,天津正搶抓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智能算力規模突破1萬P(1P相當於每秒1000萬億次浮點運算能力)、智算利用率達90%;加快推動產業成龍配套、成鏈成群,2024年12條重點產業鏈規上工業增加值佔全市比重達82.1%;服務業增加值規模躍上萬億元臺階,商務服務、科技服務、金融服務增加值較“十三五”末分別增長71.8%、32.2%、21.2%,“研發—孵化—轉化—創投”等全鏈條科創服務生態加速形成,助力實體經濟煥新昇級。
改革開放全面深化 內生活力迸發新潛能
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天津持續擦亮改革開放先行區的“金字招牌”,精准發力、突破攻堅,讓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城市發展的內生活力更加充沛。
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深化,制度紅利不斷釋放。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全面完成,在國家考核中持續獲評A級;國家級經開區“管委會+平臺公司”管理體制改革紮實推進,行政效能顯著提昇;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落地,政務服務承諾制、“證照聯辦”范圍進一步擴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快構建。
“‘十四五’時期,我們持續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出臺一系列支持政策,讓企業在津發展安心、辦事舒心、成長順心、經營暖心。”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濤表示,我市通過建立“企業面對面”服務機制,常態化收集解決企業遇到的問題,今年以來已解決企業問題3356個。《天津市民營經濟促進條例》即將出臺,將進一步為民營經濟發展築牢法治屏障。
發展的沃土愈發肥沃,企業獲得感不斷增強。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市民營經營主體從“十三五”末的135.7萬戶增長至177.2萬戶,民營企業數量從60萬戶增長至75.7萬戶,民營企業外貿出口佔全市比重從43.5%提高至47.2%,民營經濟已成為天津發展的重要力量。
對外開放能級全面提昇,城市影響力持續擴大。天津自貿試驗區52項試點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深入推進,全國首家外商獨資三級綜合醫院——鵬瑞利醫院落地開診。我市深入實施港產城融合發展行動,天津港集裝箱年吞吐量突破2300萬標准箱、居全球第8位,造船、修船、海工裝備等臨港產業加快發展。上合組織天津峰會、夏季達沃斯論壇等重大活動成功舉辦,讓天津城市影響力、美譽度不斷增強。
民生福祉持續增進 幸福天津展現新圖景
“民之所懮,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5年來,天津將民生溫度深深融入城市發展的每一個細節,深入實施高品質生活創造行動,幸福天津展現新圖景。
民心工程溫暖人心,民生底線持續築牢。我市每年實施20項民心工程,累計新增城鎮就業超172萬人,讓“飯碗”端得更穩。3.54萬套、256萬平方米市級人纔公寓,為各類人纔來津發展解決後顧之懮。階段性解決了12萬人安居需要,10萬個困難家庭享受到租房補貼,讓“住有所居”的夢想照進現實。建成開放梅江公園(二期)等一批城市公園和275個口袋公園,推窗見綠成為市民生活日常。
公共服務提質昇級,辦好“一老一小”民生實事。隨著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我市累計建成養老機構357家、老人家食堂1852家,用心守護“夕陽紅”。新增義務教育學位18.57萬個、普通高中學位4.3萬個,教育資源供給更加充足。北京協和醫學院天津醫院一期、市人民醫院改擴建等項目投入使用,人均預期壽命達到82.58歲,健康天津建設成果惠及全民。
文商旅深度融合發展,天津“山、海、河、樓、港”特色充分彰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加快建設,海河消費帶“串珠成鏈”,“十四五”以來累計接待游客超9.5億人次,海河游、郵輪游持續火爆。“近悅遠來、好戲連臺”的文旅新氣象,讓市民生活更有滋味、更有品質。
城市治理水平穩步提昇 現代化大都市展現新形象
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5年來,天津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品質品位實現雙提昇。
大城細管、大城智管、大城眾管紮實推進,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更加完善。地鐵4號線、5號線延伸線、6號線二期、7號線南段、10號線、11號線相繼建成開通,軌道交通日均客流較2020年翻了一番。189處路外公共停車場建成投用,新增停車泊位4.1萬個,有效緩解“停車難”。以服務保障上合組織天津峰會為契機,天津全方位昇級城市景觀,現代化大都市國際范充分展現。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初步實現,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上線,與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實現數據融合共享。
全面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我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累計下降16.8%,提前完成節能降耗目標任務。今年1—9月,全市PM2.5濃度降至33.16微克/立方米,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8%,藍天白雲成為常態。
城市安全基礎更加紮實,城市韌性持續增強。我市累計改造燃氣管網2625公裡、供熱管網2281公裡,實現老化隱患動態清零。法治天津、平安天津水平穩步提昇,社會大局保持安全穩定,為城市發展築牢堅實屏障。
五年櫛風沐雨,五年砥礪前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天津將乘勢而上、接續奮斗,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更加務實的作風,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天津篇章!
(記者 陳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