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盧浮宮遭遇盜竊,多件天價珠寶不翼而飛。然而,案件還沒偵破,遠在千裡之外的國內某二手平臺上,就冒出了一批神奇的“賣家”。他們聲稱手上有“盧浮宮正品珠寶”,標價從99萬元到9999萬元不等。文案寫得有模有樣:“9.5新”“現貨在手、剛取貨,低價急出”,甚至還有人附上AI生成的假證書,玩起了“盜亦有道”的梗。
盧浮宮失竊的珍寶,竟然“現身”閑魚?這不是電影情節。一時間,網友紛紛圍觀。有人一眼看穿:“一眼假,不會真有人買吧?”也有人跟著起哄,調侃該不該“支持當面驗貨”。有網友看熱鬧不嫌事大:“這要是真的,順藤摸瓜端了;要是假的,也順藤摸瓜端了!”更多人則是把這當成一場網絡集體狂歡,紛紛加入玩梗大軍。大量用戶模仿發布“青銅坤坤熒光夜燈”“齊白石二手蝦畫”等虛擬商品,戲稱“為警方提供線索”,形成“添亂式賣貨”風潮。
乍看荒唐可笑,誰都知道,真正的盧浮宮珍寶不可能在閑魚上叫賣。然而,笑過之後,卻又笑不出來了。且不說拿別國的文化悲劇來開玩笑是否合適,單是這種借熱點進行的虛假營銷就已經游走在了法律邊緣,而二手平臺的老毛病又犯了——監管總是慢半拍。
面對質疑,平臺客服的回應依然是熟悉的味道:平臺大數據也在多維度監測中,如果看到,可直接在頁面上發起舉報,由人工專員介入,並進一步審核處理。平臺只說“大數據在監測”,卻絕口不提主動篩查,似乎永遠在等待用戶發現問題。說白了,還是“不出事不著急,一曝光就滅火”的老套路。
網絡玩梗,不能沒邊界。當所謂“搞笑”演變成大規模的虛假信息,甚至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時,這就不是一句“開玩笑”能解釋的了。商家借劫案炒作虛假營銷,已涉嫌違法;把歷史文物變成戲謔對象,也消解了文化遺產的嚴肅價值。技術的進步本該讓監管更高效,而不是反過來為造假提供便利。平臺不能總做“甩手掌櫃”,只有主動篩查、關鍵詞監控跟上,二手市場纔不至於淪為“段子市場”。
這場“盧浮宮珠寶”的鬧劇該收場了,但它留給我們的思考不應隨之消失。玩梗可以,但不能違法;交易自由,但不能無界。在萬物皆可“梗”的時代,尊重與監管,都不該缺席。(評論員 宋學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