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一家“論文工廠”,一年就能運作13萬篇論文,年收入超8000萬元——日前,一組關於論文代寫代發“工廠”的報道,引發關注。
實際上,“代寫論文”亂象在坊間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去年五月,新京報就曾刊發《臥底“論文工廠”:剽竊論文、編造數據,寫手用AI生成廉價論文》的調查報道,此次相關新聞再次爆出,說明論文代寫的生意不僅未見收斂,卻有愈演愈烈之勢。
論文造假產業鏈的滋生,無非是“唯論文”畸形評價導向催生的市場需求。在職稱評定、學位授予、基金申請等環節,將論文數量奉為硬指標,迫使科研人員與職場人陷入“不發表就出局”的焦慮。教育部數據顯示,社科領域超百萬研究者爭搶不足7萬篇C刊版面 。這種供需失衡的情況下,一些專業技術人員,不得不把目光瞄向“歪門邪道”。
事實上,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在通過制定實施一系列政策,努力破除以“唯論文”為代表的“四唯”選人用人問題,著力改進乾部選拔、職稱評定機制。比如天津,在2022年下發的高技能人纔與專業技術人纔職業發展貫通工作通知中,就明確提出高技能人纔參加職稱評價時,要突出職業能力和工作業績,注重評價高技能人纔在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執行操作規程、解決生產難題、參與技術改造革新等方面的能力和貢獻,對學歷、論文、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不作限制性要求。
但令人遺憾的是,在一些領域和單位,“有沒有論文”“有幾篇論文”仍然是人纔考核評價的主要依據,甚至是決定性依據。
人纔評價的核心從來不該是“寫了多少”,而該是“做了什麼”。醫生的價值,該用治愈率、患者滿意度衡量;教師的水平,該拿教學成果、學生成長說話;科研人員的貢獻,該看成果是否能轉化為實際價值。可當“有沒有論文”“有幾篇論文”成了硬門檻,實乾者的汗水就會被紙面功夫掩蓋、誠信者的堅守就會被功利主義碾壓。當靠虛假數據寫成的醫學論文成為晉昇資本,當用AI拼貼的教學研究變成評優依據,最終傷害的,是整個社會對學術與職業的信任。
靠發論文一年狂賺8000萬,這一數字不僅顯示著鏟除論文“造假鏈條”的緊迫性,更是對“唯論文”評價體系的嘲諷。
有需求就有市場,當發表論文不再成為“剛需”,論文造假市場還會“活躍”嗎?唯有讓評價指揮棒真正轉向質量與貢獻,讓實乾者不用為論文焦慮,纔能鏟除學術造假的土壤,讓每個行業的從業者都能在實乾中找到價值與尊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