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特稿|中國為國際工程教育創新『探路』——來自天津大學新工科教育觀察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新華社 作者:邵香雲 宋瑞 栗雅婷 編輯:付勇鈞 2025-10-30 19:14:32

內容提要:海洋生態、遙感探測、海洋資源開發實踐……在天津大學海洋學院求學三年,馬來西亞籍留學生楊智宇對解決海洋實際問題充滿信心。

海洋生態、遙感探測、海洋資源開發實踐……在天津大學海洋學院求學三年,馬來西亞籍留學生楊智宇對解決海洋實際問題充滿信心。

楊智宇所就讀的海洋技術專業東盟專班,圍繞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海洋產業需求,構建了以“海洋資源開發與海洋環境治理”為主線的新工科留學生課程體系。“中國的新工科教育教會我把海洋理論知識和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能融匯使用,這種跨學科的培養模式,拓寬了我的視野。”楊智宇說。

隨著全球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加速,社會對工程人纔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2017年提出發展新工科教育,圍繞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學科專業的新結構、人纔培養的新模式、教育教學的新質量、分類發展的新體系等開展建設實踐。“跨界”“融合”“集成”“共享”“創新”等成為中國新工科建設的關鍵詞。

作為全國新工科建設工作組組長單位和中國最早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院校之一,天津大學一直走在中國新工科教育的前沿,不僅豐富了新工科內涵,也為國際工程教育改革與發展注入了中國智慧。

跨界融合培養未來人纔

在天津大學智能制造中心,大一新生林致遠迎來了一門別開生面的專業課。這門課沒有厚重教材和既定課件,只有一項充滿挑戰的任務——從零開始設計制造一臺自動乒乓球發射雲臺。

“從需求分析、結構設計到零件加工、系統集成,每一步都需要我們親手完成,”林致遠說,“學科界限在這裡被打破,我們在‘做中學,學中做’,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的工程問題。”

支橕這種全新教學模式的,是一支30餘人的跨專業導師團隊。他們來自機械、能動、力學等五個專業,全程指導學生項目實踐。這種模式沒有傳統的期末考試,取而代之的是貫穿項目全過程的動態評估機制。

天津大學研制的“海燕”系列水下滑翔機(受訪者供圖)

天津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宋春風感嘆,當前的工程教學相比過去有很大不同,新設計的交叉課程是希望學生在實踐中領悟工程思維。大多數學生都很喜歡這樣的改革,學習主動性明顯提高。

“新工科是新的工科專業、工科的新要求和深度交叉融合再出新。”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孫濤認為,它推動教育重心從知識傳授轉向能力塑造,培養能夠應對未來挑戰的復合型新質人纔。

天津大學聚焦未來對人纔的新要求,打通學科壁壘,打造跨界人纔培養平臺,已建成100餘門項目式課程,打造了50多個跨學科教學團隊。學校構建的未來智能機器與系統平臺,整合六個學院16個專業資源,形成開放共享的課程體系,支持學生跨專業選課並獲得微學位等認證。

這一變革背後是“從未來到未來”的育人理念。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楊賢金解釋道,第一個“未來”是立足當下對未來社會需求的洞察,據此開展教育創新,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的能力;第二個“未來”是學生憑借獲得的能力與知識,在未來社會中引領行業發展、創造新的價值。

當前,世界各國對工程師的需求日益增長,然而許多國家的青年人對學習工程、從事工程職業的興趣正在減弱,多個國家出現“逃離工科”現象。在此背景下,中國新工科建設為國際工程教育提供了創新方案。中國瞄准未來前沿性、革命性、顛覆性技術發展,培養未來技術創新領軍人纔,形成覆蓋傳統工科與新興交叉學科的完整培養生態。

效果已經顯現。前不久在上海舉辦的2025年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全體大會上發布的“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中,從DeepSeek開源大語言模型到人形機器人,再到塔克拉瑪乾沙漠鎖邊工程,來自中國的工程科技成果為應對全球性挑戰發揮著關鍵作用。

面向產業尋求解決方案

走進位於北京的跨國企業日立能源(中國)有限公司車間,大屏幕上實時跳動著訂單排產、能耗數據和設備運行狀態。22歲的大四學生路豐瑋認真聆聽講解,不時低頭記筆記。

這是一堂直面產業的實踐課。未來十個月中,包括路豐瑋在內,22名來自天津大學不同學院的跨學科、跨年級學生,將身處一線,聚焦產業綠色轉型與數字化昇級,以工程思維回應全球氣候課題。

這一創新實踐源於今年9月下旬成立的“國際化卓越工程人纔培養中心”。該中心由十餘所中外高校與企業共建,覆蓋空天技術、人工智能、能源電力等37個前沿領域。

2024年9月20日,天津大學《人工智能導論》開課,約4000名學生在30餘間智慧教室內同步聽講。(李然 攝)

“學生面對的不只是技術挑戰,更是關乎全球未來的共同課題。”天津大學國際工程師學院副院長劉艷麗說,中國新工科教育正系統培養能夠解決復雜工程問題、善於跨文化協作的未來工程師,使其具備能夠為全球挑戰提供解決方案的能力。

隨著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結構日益復雜、產業昇級加快,中國新工科教育也在積極賦能本土企業全球化發展。

在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一臺汽車覆蓋件衝壓生產線上的高速重載操作機器人正在進行精准調試。

“這款機器人能夠以每分鍾20次的速度,穩定完成汽車大型覆蓋件的抓取與投放。”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裝備開發室科長王冬說。

這款機器人的創新設計,來自企業提出的實際需求。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團隊開展從概念構型到產品制造的工程實踐,歷經兩年攻關,成功研制出高速重載操作機器人。

來自孟加拉國的馬夫茲在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完成本科學業後,選擇繼續在此攻讀研究生。“在濱化集團實習期間,我親眼看到工業級規模的生產流程。學校的教學讓理論知識不再孤立,我們能快速驗證和應用,這對應對真實的產業挑戰至關重要。”

在天津大學國際工程師學院開設的“雙碳”主題企業實戰項目制課程上,來自中國、法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學生在丹麥企業丹佛斯的“燈塔工廠”設計了制冷劑實時監測與可視化管理系統;在恩智浦人工智能創新實踐基地完成輕量級人工智能(AI)模型的微控制單元部署……“該項目課程是中國新工科教育‘出海’的一個縮影,我們將繼續推動中國工程教育模式和培養體系走向世界。”劉艷麗說。

攜手全球激發創新能力

今年8月,一支來自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的留學生團隊,憑借其設計的中海殼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年產5000噸二甲基亞?項目,榮獲第十九屆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全國總決賽(國際賽道)特等獎。

“學院的培養體系打破了我的思維壁壘,”來自緬甸的戴怡雯眼中閃爍著自信的光芒,“它讓我在面對復雜實際問題時,能夠迅速精准定位突破口,並清晰看到化學工程在現實應用中的廣闊前景。”

天津大學智能與計算學部的學生在沙盤教室內調試車輛模型(李然 攝)

作為團隊成員之一,巴基斯坦留學生阿克莎也將她的成長歸功於中國新工科獨特的培養模式。“從理論學習到動手操作,再到設計競賽中的創新實踐,這條進階路徑搭建了一座從知識到實踐的橋梁,為我們構建起應對產業變化的關鍵能力。”

中國新工科教育的培養模式吸引了更多國家的學生來到中國。來自法國EPF工程師學院的亞歷克斯同時選修了醫學院與國際工程師學院的課程,這讓他能夠很好地融合精准醫療與應用機器學習的知識。“在開發實時手勢識別系統的學期課題中,我能立即運用前沿理論解決實際挑戰。這種模式不僅傳授工程知識,更培養了創新能力。”亞歷克斯說。

英國加的夫大學校長溫迪·拉納在今年9月下旬在天津舉辦的國際工程教育發展會議上說:“天津大學為全球大學在創新和工程教育方面提供了借鑒。”

國際工程聯盟主席伊麗莎白·泰勒認為,隨著國際工程合作對話走向多元,中國正成為重要的推動力量,為全球發展注入新的智慧與信心。

刊於《參考消息》2025年10月30日第10版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