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養老不再是單一的“照護”,而是涵蓋金融、醫療、科技等多維度領域,如何讓老人知道夕陽生活還可以有另一番景象?昨日,作為我市“敬老月”活動其中一項,“都市重陽博覽會”在梅江會展中心舉辦,現場解鎖不同的養老方式。
從儲蓄產品到養老社區,一站式方案讓“老有頤養”有了金融底氣;紅外磁經絡疏通儀實現了在家也能做理療;電動輪椅讓出門從“依賴他人”到“自主掌控”;智慧養老產品勾勒出科技賦能的養老新圖景……
從金融規劃到適老化產品,從傳統康養到數字醫療,這場博覽會像一本立體的“銀發生活指南”。
在博覽會上,還發布了天津市社區認知障礙篩查成果。去年,通過依托數字AI(人工智能)技術、血液檢測,結合認知域專項檢測,在對全市7個區26個社區2300多位老人進行篩查後,我市認知障礙風險異常的老年人佔比達26%。
“今年,我們調整篩查策略,將認知障礙篩查與老年人體檢同步合並開展,目前,已完成1300餘人次篩查。初步結果顯示,認知障礙風險異常佔比降至16.7%,顯著低於去年。”作為此次篩查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市福老基金會理事長時寶光說,這一差異源於篩查群體的活力差異,社區篩查面向“家門口的老年人”;而醫院體檢篩查的多是從各地聚集的、身體活力較強的老年人。將兩類群體數據綜合考量,結果基本接近國家公布的60歲以上人群中,約20%存在認知障礙風險。
“我們要將認知障礙公益篩查長期堅持下去。”時寶光表示,下一步,規劃建立1-2個常態化篩查試點,同步配套“物理+數字”康復示范中心,引入國家老齡健康三部委推薦的“六六腦認知障礙數字療法”,探索數字化康復路徑,讓更多的老年人及家屬關注和重視認知障礙癥,早篩查、早發現、早乾預,科學有效的延緩、降低失能失智風險。(記者 韓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