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地鐵7號線南段(賽達路站—鼓樓站)開通初期運營(資料圖)。記者 張磊 攝
昨日上午,市政府新聞辦召開“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交通運輸專場”,市交通運輸委主任王志楠介紹了“十四五”時期加快建設交通強市的成效。天津交通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戰略牽引,深入落實“十項行動”,交通強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交通保障。
建成全市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
天津港基礎設施能級實現跨越,現有5條航道、最高等級為30萬噸級,萬噸級以上泊位較2020年增加24個、達到147個。建成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大規模實施傳統集裝箱碼頭自動化改造,大型裝卸設備自動化率達88%,並實施北支航道擴建。
本市高鐵城際通車裡程增加32%、達到410公裡。京唐、京濱北段、津興3條城際鐵路相繼建成通車,較“十三五”末增長100公裡,增幅32%,裡程達到410公裡。津濰高鐵、京濱城際南段約100公裡正在全力推進建設,近期津濰高鐵津沽海河隧道將實現全線貫通,京津雄核心區半小時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時交通圈已從“藍圖”變為現實。本市首條新建市域(郊)鐵路津靜線與地鐵5號線實現貫通運營。
規劃“九橫六縱”高速公路網建成率88%、通車裡程1358公裡,路網密度位居全國前列,國省乾線通車裡程2738公裡,二級以上公路比例達到95%,實現自然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車、鄉鎮全部通三級及以上公路、建制村通雙車道比例達到76.7%,全市公路網總裡程約1.5萬公裡。本市基本實現市域30分鍾到高鐵站、15分鍾上高速,京津雄0.5小時、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時、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通達。
大力實施港產城融合發展行動
天津作為我國北方地區連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戰略支點,近年來大力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據市港航管理局局長王洪海介紹,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由2022年的2102萬標准箱提昇至2024年的2329萬標准箱;集裝箱航線由140條提昇至148條,新開通美東、南美東等遠洋直航航線;智慧港口“津港通”平臺基本建成;港口綠電發電能力超3.2億千瓦時,裝機容量147兆瓦,較2022年提昇了4倍;2023年至今,先後建成天津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等5個碼頭項目,南港危險貨物集裝箱堆場等5個堆場項目,新增堆場面積約64萬平方米,建成一批筒倉、儲罐等設施,鞏固大宗散貨運輸功能,支持高端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等臨港產業發展。
全市船舶運力由2022年底的579萬載重噸增加至696.2萬載重噸,增幅達20.2%。今年前三季度水路貨物周轉量完成1558.8億噸公裡,同比增長12.9%。國能集團航運板塊在津持續擴大運營,今年新增運力32.4萬載重噸。
今年前三季度,天津航運保險實現保費收入8.11億元,同比增長14.03%;郵輪接待艘次、旅客人數穩居北方第一,全國第二。天津在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排名從2022年第21名提昇至2025年第18名。
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實現新飛躍
近5年,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實現新的飛躍——重心從早期攻堅基礎設施硬聯通,轉向硬聯通提質與軟聯通提效雙向發力的新階段。如今京津冀“1小時交通圈”成為常態,出行實現從“走得了”向“走得好”轉變。4條高鐵通北京、1條高鐵通雄安、3條高鐵聯周邊的“軌道上的京津冀”骨架基本成型,開通運營12座高鐵車站,京津冀國省級公路接口達到49個。市交通運輸委總經濟師孫長國表示,實施“一線一策”,京津城際通過開行重聯列車、長編組列車,實現全天運能提昇52%,新增多種定期票,開通刷社保卡乘車服務;津興城際開行天津西到北京西的車次,新增24對到北京大興的高峰時段往返動車組,根據客流動態調整開行。實施“一站一策”,天津站、天津西站、武清站候車環境、交通接駁明顯改善。實施“一區一策”,開通武清、寶坻、海教園等8條定制快巴線路,開行跨省公交,新開至北京環球影城等旅游班線,織密“1小時環京通勤圈”。
天津濱海機場著力搭建“乾支通、全網聯”航線網絡,2025年冬航季計劃執行航線120條,通航城市97個,其中與大興、首都機場差異化通航城市24個,錯位服務京津冀腹地客源需求。大興機場天津西站城市航站樓開通,實現“高鐵+航空”有效銜接。
濱海新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據濱海新區副區長陳波介紹,“十四五”以來,濱海新區緊緊圍繞交通強國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以“濱城”建設十大有效投資工程中的“一高速二高鐵三軌道四橋梁”為重點,全面加快推進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優化“津濱”雙城交通出行環境。
加快推進地鐵B1線、Z2線、Z4線建設,其中Z4線一期北段(寨上站至北塘站)已啟動空載試運行,力爭年底前通車,可聯通北部漢沽街、寨上街、中新生態城、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等重點區域。同時,B1線、Z2線和Z4線一期南段也在提速建設,加上已運營的津濱輕軌9號線,“十五五”期間將形成“兩橫兩縱”的城市地鐵網,大幅提昇“濱城”內部及津濱雙城間的軌道交通出行體驗。
高速公路方面,津石高速主線、塘承高速濱海新區段建成通車,興港高速、京津塘高速改擴建工程加快建設,形成“五橫四縱”的高速網絡。乾線公路方面,工農大道改建、津歧公路拓寬改造(一期)、海濱大道提昇改造等重點工程完工通車;漢南路改線一期、海景大道南延等項目加快建設,塘漢快速路、港城大道等國省乾線完成大修,有效提昇通行質量。城市道路方面,重點圍繞打通跨鐵路和河流通道,建成第二大街跨京山鐵路橋、閘南路跨南疆鐵路橋、洞庭路下穿進港二線地道;開工建設西中環跨海河橋、車站北路橋;復工建設於新橋、安陽橋。此外,80多條“斷頭路”相繼貫通,城市路網密度、連通度和承載力全面提昇,城市內部路網結構進一步優化,區域交通環境持續改善。
高鐵方面,協調增加京津城際延長線開行車次;優化濱海站進出站效率;實施通勤人員精准補貼,全程票價由12元最低降至8元。輕軌方面,津濱輕軌9號線完成信號系統改造,加開早晚班直達快車,最小行車間隔縮短至3分鍾。公交方面,按照“一站一策”方式對接駁交通樞紐的公交站點進行優化,平均接駁距離縮短至100米以內;上線“濱城通”公交App,實現預約購票、實時查詢、定制公交線路等功能;完成全市首批共享電單車投放運營,進一步豐富出行方式。交通組織管理方面,完善津濱輕軌9號線周邊道路,建成塘沽站、胡家園站“P+R”停車場,新增停車泊位超400個;通過優化信號、改造道口,創建中央大道、泰達大街、津塘公路和天津大道4條通勤示范道路。
全面實施行業服務品質提昇措施
過去5年,天津交通始終秉持“人民交通為人民”的初心,交出了一份實實在在的民生答卷。
軌道交通服務品質顯著提昇。5年來,本市軌道交通新增運營裡程131公裡(含津靜)、總裡程達到363公裡,車站228座,換乘站32座,預計到今年年底日均客流量較2020年翻一番。津濱輕軌9號線改造後,最小行車間隔由4.5分鍾縮短至3分鍾,基礎運力提昇約40%。
公共交通更加便民惠民。強化公交線路與地鐵接駁、完善郊區線網,年均優化80條線路,開通68條通學公交線路,65歲以上老年人可免費乘坐公交,公交、地鐵App實現互聯互通、聯程優惠,每日惠及5萬人次。開通24小時95128電召約車服務,累計方便10萬餘人次出行。
新老業態實現精細管理。開展重點場站出租、網約車“正名正規”專項治理行動,完善機場蓄車區,出租汽車“三站一場”運營秩序明顯改善,對共享單車實施“總量控制、動態調節”,運行更加規范。
公路“津心養護”成效凸顯。創建天津大道等准全天候通行示范路、保通保暢示范路、精心養護示范工程,實現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基礎設施100%覆蓋。正在全力推進901公裡公路數字化轉型示范通道建設,將為司乘人員提供更加高效智慧的服務。
交旅融合新場景不斷湧現。海河游船、雙層觀光巴士成為天津旅游重要打卡點,國道G233入選全國首批“最美自駕路”,京滬高速王慶坨服務區成為全市首個開放式服務區。
記者 李梅旭 李文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