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古村|天津西井峪村:一個村落的『石』說新語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新華社 作者:曾晉 張宇琪 潘紅宇 編輯:付勇鈞 2025-10-31 23:40:20

內容提要:天藍澄澄,白雲團團,綿延不斷的石頭矮牆分布在山路兩旁。茂林掩映中,一塊『西井峪村』牌坊提醒來客,這裡就是『石頭村』了。

天津北方網訊:天藍澄澄,白雲團團,綿延不斷的石頭矮牆分布在山路兩旁。茂林掩映中,一塊“西井峪村”牌坊提醒來客,這裡就是“石頭村”了。

位於天津市薊州區漁陽鎮的西井峪村,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由周姓家族所建。因四面環山,形狀宛如井中,而得名“西井峪”。而鮮明的建築風格,又給這個古村落賦予了更出名的外號“石頭村”。全村三分之二以上的建築由石英岩、頁岩壘砌而成,牆面多為磚、石混作,采用當地特色片石,既有藝術美感,又蘊藏歷史氛圍感。

2015年以來,漁陽鎮確定了以石頭元素為基調的建築風格,對傳統農家院進行深度改造,並成立西井峪村民宿合作社,打造民宿產品“優選農捨”,向高端民宿方向提昇。與傳統農家樂相比,房間數量更少,住宿、服務質量更高的新型高端民宿,給村民帶來的收入大大增加。村裡的民宿產業布局逐漸趨向多元化,湧現出不少精品民宿。

西井峪村的石頭牆。新華社記者 曾晉 攝

1992年出生的周雲龍是土生土長的西井峪村人,家族五代人都生活在“石頭村”。大學畢業工作兩年後,他回到村裡創業,成為“兩棵銀杏樹老宅庭院民宿”的負責人。

“有一年過年回村的時候,我覺得新的運營思維對村子發展有幫助,就想在這方面出些力。”周雲龍笑著說,“本來我學的專業是物流,這兩年從頭開始學給村民做房屋改造,改造‘優選農捨’,幫著運營采購,策劃文旅節慶活動。這些年能夠感到村子的變化,街面更乾淨了,人們更有乾勁了,老村子有了新的活力。”

西井峪村南面的府君山。新華社記者 曾晉 攝

周雲龍的父親周志華,是西井峪村“石頭壘砌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56歲的他皮膚黝黑,身板乾練,臉上有著刀刻一般的風霜和堅毅。“算起來,我是第三代傳承人。”周志華說,“當年鎮裡乾部帶著鄉建團隊來的時候,我還給他們提了很多讓石頭村‘活’起來的建議”。

“石頭壘砌要越平整纔能越好看,這是細活;壘得一高一低的,那是糙活。細活還是糙活,別人一眼就能看出來。”周志華拿起屋子角落裡的一塊石料說。他在民宿庭院的兩棵銀杏樹旁邊,用石頭造了一個燒烤爐子和一口井。為了造出爐牆、環形石凳、石井的彎曲弧度,周志華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和時間,全靠細心的丈量和耐心的敲磨。

周志華自己設計砌造的石井。新華社記者 曾晉 攝

“這活兒累人,砸到手是很正常的事。”他笑著說,“有時候你瞅著不危險,但是錘花崩在腿上就留下印子。”周志華挽起褲腳,只見到密密麻麻的傷疤,少說也有上百個印子,刻在他黝黑細瘦的小腿處。

天津市薊州區西井峪村“石頭壘砌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周志華。新華社記者 曾晉 攝

西井峪村內的石頭牆。新華社記者 曾晉 攝

從天然的“石頭村”變成具有藝術美感的“人文村”,周志華、周雲龍父子兩代人的故事,正是“石頭村”這些年來發展變化的縮影。

游客游覽“西磨道”。新華社記者 曾晉 攝

西井峪村“西磨道”的石路。新華社記者 曾晉 攝

祖籍河北的石女士是西井峪村的“新村民”,在村裡經營著一家面包店。“我在這個村裡開店已經有些年頭了,我覺得石頭建的村子特別有意思,歷史感很強,我很喜歡這種氛圍。”石女士說,“面包店保留了原有的老屋子廂房的結構,‘修舊如舊’,石頭牆體也全部保存下來,沒有用鋼筋去破壞整體的美感。”

西井峪村“穿雲洞”邊的石崖。新華社記者 曾晉 攝

西井峪村至今還保存了好幾棟超過百年的老房子。在傳統村落保護與新的發展之間,西井峪村的村民們一步步探索著如何實現古老石頭村的華麗轉身。

“兩棵銀杏樹老宅庭院民宿”內的石頭設計。新華社記者 曾晉 攝

周雲龍經營的民宿也是一所老房子,“這個屋子就是老太爺的宅子,是我長大的地方,我想留下這個‘三合院’的結構”。接近黃昏的時候,空氣中氤氳著金色光輝,山間的石頭村只有蟬鳴聲聲回響,自然風光與人文美學在這裡融為一體。一草一木、一磚一石,在時光與歷史傳承之間,傳統村落悄然間譜寫著新的故事。(津雲新聞編輯付勇鈞)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