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老人對有關家庭矛盾的短視頻上頭?據媒體報道,受訪者林英(化名)告訴記者,她婆婆總被平臺推送『兒子兒媳不孝順,私吞老人財產並把老人趕出家門』等相關內容。『感覺婆婆特別提防我們,交流也少了,我挺傷心的。』林英對記者說。當下,一些制作粗糙、情節誇張的親情類短視頻,頻繁呈現子女不孝、兄弟反目、兒媳虐待婆婆等極端內容,卻往往擊中老年觀眾的情感軟肋,引發他們的強烈共鳴。
這些短視頻雖然藝術價值低下,卻因其內容與部分老年人的生活經歷或深層焦慮高度契合而產生強大吸引力。許多老人一生為家庭付出,晚年卻面臨角色邊緣化、健康衰退、情感空虛等現實困境。長期浸泡在『婆媳是天敵』『拜金女媽寶男』『異性都在算計你』的敘事中,會潛移默化地削弱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尤其是對家庭、鄰裡、職場等基本社會關系的信任。對於分辨能力較弱的用戶,比如青少年和老年人,他們會將這些被刻意制造出來的衝突視為真實的生活指南,從而產生不必要的恐懼、防備心理,甚至會影響到現實中的決策和人際關系,造成真實的痛苦。
和已經熟練運用互聯網工作、社交、娛樂的年輕人不同,許多老年人剛剛踏入這個陌生的信息世界,在網絡內容真實性的判斷上還存在很大不足。青少年尚且有『網絡青少年模式』為他們築起防火牆,老年人卻還要在網絡浪潮中赤手空拳『學游泳』,子女們往往忙於自己的數字生活,忽略了父母在網絡世界中的迷茫與無助,一旦未能及時提供引導和陪伴,劣質內容就會乘虛而入,成為老人的『精神慰藉』,進一步加劇現實中的親情疏離。
如何幫助銀發一族真正『玩轉』互聯網?首先,子女需主動教會父母識別虛假內容、舉報不良賬號的技巧,通過線下陪伴和真誠溝通,填補老人的情感空白,用現實中的溫暖驅散虛擬世界的陰霾。其次,平臺也須承擔起社會責任,不能『唯流量是圖』,應避免對老年人進行極端內容的持續推送。社區、老年大學、公益組織等也可以開設數字素養課程,幫助老年人學會安全上網。而老人自己也要保持清醒,主動意識到自己可能正身處『信息繭房』之中,對於明顯煽動情緒的內容,先冷靜,多求證,不輕易被帶節奏。
在數字時代,我們不應讓老人在算法的圍城中孤獨徘徊。幫助銀發一族『玩轉』互聯網,需要的不僅是技術指導,更需要情感陪伴、社會關懷與平臺責任的共同發力。(評論員 張雪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