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微四景』民生項目激活古鎮新脈動:咸水沽鎮探索多元共治『幸福方程式』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 編輯:趙首蕊 2025-11-03 17:06:00

  千年漕運古鎮——咸水沽,昔日以"津東第一鎮"的盛名著稱於世,河海交匯處商賈雲集,市井繁華如畫。

  歷久彌新,今日的漕運名鎮,正以“三微四景”民生項目為妙筆,在古韻悠長的街巷間描繪新時代的錦繡篇章——通過"微更新"提昇古鎮新貌,以"微治理"激活城市活力,借"微幸福"點亮百姓生活,編織出一幅“小而美”的宜居城市圖景,成為群眾心中新時代的“津南首善樣板鎮”。

  環境微改變,宜居品質再昇級

  2025年,你家小區發生了什麼新變化?

  “我家小區原來小廣場地面坑窪積水,休息的長椅數量不夠。今年進行了昇級改造,新安裝了半環抱的樹椅,刷上了靚麗的顏色美觀又實用,設置了健身器材,劃分出適合運動的場地,很貼心!”雅居園社區居民郭海艷說。

  “去年,我們小區就建設了楹聯連心廊及搖搖馬、秋千、健身器材等設施,但娛樂區出現照明不足的問題。這幾天,我發現小廣場安裝了3盞300w的射燈,並在兒童娛樂區周邊安裝了4盞60w的照明燈。夜間光照充足,這下孩子們可以安心玩耍了。”金芳園社區居民劉學銘說。

  “小區住起來越來越舒心啦,小區改造了消防設施、監控設施,啟動了房屋漏雨維修工程,並且增設了18個充電車棚216個充電插頭。以往日常生活中的難題都迎刃而解。”紫江馨苑社區居民劉祥申說。

  大到房屋居住安全,小到一盞照明燈,點滴變化都成為咸水沽鎮居民今年心中最溫暖的存在,這也是該鎮“三微四景”民生項目項目建設的真實縮影。

  今年,咸水沽鎮采取社區書記揭榜掛帥的形式,壓茬實施2025年“三微四景”民生項目,通過上級部門反饋、“兩代表一委員”提案、建議、網格員入戶走訪、分析12345工單等渠道收集群眾反饋問題;鎮主要領導、班子成員講黨課、座談會、現場調研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基金管委會會同專業社工、專家團隊集中走訪調研收集居民訴求三種方式列出“三微四景”民生項目項目清單。上半年125個項目覆蓋70餘個小區,項目內容涵蓋黨群服務站功能優化、便民設施增設、充電樁布設及兒童娛樂設施更新四大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46個項目,剩餘項目預計於今年10月底前全部完成。

  聚焦高品質生活建設,在小區硬件設施普遍以維修更新為主的背景下,如何突破空間限制,因地制宜地創新服務場景供給?

  沽上江南小區內一座便民食堂人氣火爆,這原是一座閑置的配建樓,經改造後的食堂堅持公益惠民的經營理念,致力於為居民提供優質、便捷、安心的就餐保障。在滿足社區老年人用餐需求的基礎上,也面向外賣騎手和上班族等全年齡段群體提供服務,吸引各群體消費反哺社區困難群體助餐服務。自運營以來,便民食堂月均服務超4000人次,日均接待約150人次,不僅有效激活了長期閑置空間,更完善了社區“15分鍾便民生活圈”。

  這是咸水沽鎮制定出臺的《咸水沽鎮社區空間資源置換項目實施方案》的生動實踐,秉持“整合資源、引領帶動、解決問題”理念,該鎮以設立首善社區基金為突破口,著力盤活社區空間載體資源,全面梳理整合全鎮社區閑置空間資源,通過空間換服務、商業化管理、公益化運營等形式實現普惠化服務。

  紅星裡社區聯合彩藝坊畫室,盤活閑置空間,累計開展書法繪畫等文化活動20場。

  祥福裡社區采用“共享社區空間”形式引進區智力運動協會資源,開設中國象棋、國際跳棋公益課程,並成功協辦2025年全國國際跳棋、五子棋校際聯賽。益華裡社區實施“空間錯峰使用”,利用老年大學寒暑假引入其師資力量,面向青少年開辦公益楹聯書法班,現已成功舉辦四期,授課40餘節。

  “微改造”改善了居民居住環境,提昇了生活品質,讓“宜居”成為這座古鎮的新標注。

  協商制議事,群眾自治顯活力

  夏季進入了尾聲,豐收路社區裡的鄰裡花園卻還在爭奇斗艷,這多虧了養護花園的志願者們定期的精心呵護,奼紫嫣紅的花朵是居民們茶餘飯後打卡的焦點。“今年我們增加了馬蘭花效果非常好,豐富了花園的層次,明年我們也可以嘗試一些新品種。”“那我們根據土壤的性質再調研一下,看看有哪些適合?”“這個月我們還要對月季植株進行一次全面的修剪。”在豐收路社區居委會,社區工作人員正在與鄰裡花園的志願者們、居民代表討論花園的養管問題。

  在這個小區,花園裡種什麼花,怎麼種都由居民說了算!

  在實施“三微四景”民生項目項目的過程中,豐收路社區探索出“1+2+N”基層工作法,即“黨建引領+村居並行+多方參與”的模式,以三級聯動、多元共治、陣地共享賦能基層治理,“鄰裡花園”是該基層工作法的具體實踐之一。

  豐收路社區為農民還遷型社區,隨著原有的自然村結構被打破重構,鄰裡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變得有限,村居並行也給社區治理帶來新的挑戰。如何“破局”?豐收路社區積極與還遷居民佔主體的劉家碼頭村建立議事協商機制,組織老黨員、村居乾部、“五老”人員、熱心居民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同商討社區治理中的熱點難點問題,讓群眾的事群眾辦,大伙的事商量著辦,村與社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2025年組織社區居民代表召開專題議事會20場,收集優化建議30餘條,有效促進了居民自治良性互動,使議事協商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轄區居民。

  “我的社區我做主”理念慢慢深入人心,群眾參與度不斷高漲,通過“小網格”代表居民建言獻策,有效解決了“道路硬化”“疏通下水道”“修樹除隱患”等一系列民生“小”問題,降低社區矛盾隱患,實現了“黨建融合、共治共享”新局面。自發成立了“鄰間園丁”志願隊、豐收善行志願服務隊、巧手公益坊,常態化開展便民服務日活動,打造了黨建紅、志願橙、生態綠、巧手彩交織的基層治理斑斕畫卷。

  像豐收路這樣的基層工作法遵循的是咸水沽鎮創新打造“千方百計議事會”機制,今年,該鎮在新業裡社區、紅星裡社區、惠苑裡社區、月牙河社區等18個試點社區構建“黨建引領、多元共治”協商平臺,通過聯動社區黨員、物業代表、熱心居民等多方力量,以“居民點題、精准破題”方式,將群眾“急難愁盼”轉化為治理實效。截至目前,18個試點社區共開展“千方百計議事會”89場,成功化解停車秩序、加裝監控、房屋漏雨維修等熱點難點問題50餘件,初步形成永安裡社區“和合議事廳”、益華裡社區“民生半月談”、紅星裡社區“紅星小院”、金芳園社區“千芳百計議事會”等協商議事品牌,實現“居民事、居民提、居民議、居民辦”的良性循環。

  多元化共治,基層治理聚人心

  一座城市的蛻變,不僅在於城市肌理的更新煥活,更在於治理主體間的"雙向奔赴"。

  自“三微四景”民生項目實施以來,咸水沽鎮始終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匯聚起一支踐行"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共建隊伍,有效破解了項目建設中的資金籌措、規劃設計、長效管理等系列難題。

  社區基金強保障——首善社區基金自2024年3月5日成立,100餘家本土愛心企業熱情響應,與該鎮社區黨組織組建基層治理聯盟,支持社區基金發展、助力首善社區建設。截至目前,累計募集資金208萬元,悉數投入“三微四景”民生項目建設,實現眾籌“眾愁”解。今年,依托社區基金,社區書記“揭榜掛帥”,推出“助老為樂 暖心到家”、“青苗”培育計劃等20個社區基金項目,著力滿足“一老一小”重點人群的多樣化需求。

  “智庫”、“善企”強支持——咸水沽鎮與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天津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區委社會工作部、民政局等10餘個區級單位結成共建對子,與美美空間營造社、墨澍景觀設計、東林築景工作室、金谷鑫農種業、隆海建築等專業技術團隊建立合作共建關系,獲得華海清科等20家企業的持續捐贈。今年,高校與專業團隊通過組織開展需求調研、方案研討,廣泛吸納各年齡段居民意見,完成紫江馨苑、光明樓、永安裡、金纔園4個小區社區“微口袋公園”項目的調研與設計,4個項目即將啟動建設工作。

  “吹哨報到”強管理——“三微四景”民生項目落成後,社區同步建立了“社區+物業+志願者”三位一體管護機制,通過設立黨員責任區、組建志願服務隊等措施,實現"建管並重"。群眾圍繞新老物業交接、物業拖欠電費、房屋漏雨維修、電梯維修、鑫洋園、合茂園小區出行難、配套公建移交、燃氣設施改造、消防設施維修、地下車庫啟用等社會治理熱點難點問題,“一哨”聚合力,各部門、人員織密組織協同網絡,推動治理資源精准下沈,實現了“小事共議、難事共解”。

  政府兜底強責任——咸水沽鎮堅持“市場經營為主、政府兜底為輔”的原則,對加入“三微四景”民生項目改造的14個還遷小區、56個老舊小區給予一定物業補貼,每年財政物業補貼投入不少於2500萬元。同時,圍繞“三微四景”民生項目中的房屋安全、消防、道路、電梯、電動車充電、監控、地下車庫等基本設施設備,聚焦群眾關注的“一上一下、一老一小、一出一入”問題,鎮政府還逐年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每年投入不少於2000萬元,以財政“力度”提昇民生“溫度”。

  咸水沽鎮以“三微四景”民生項目為紐帶,凝聚政府、企業、高校、社區和居民多方力量,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未來,咸水沽鎮將繼續深化多元共治模式,讓城市更新更有溫度,讓社區生活更具品質,真正實現“小切口”推動“大民生”,書寫新時代基層治理的生動篇章。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