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
民生,是一次次供熱管網改造,是一道道可口的助老餐,是孩子的張張笑臉,是白衣天使的溫暖守護,是“家門口”的裊裊煙火氣,是百姓心中的穩穩幸福感。
202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時指出,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是建設現代化大都市的重大任務。天津要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把保障居民安居樂業作為頭等大事,逐步擴大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兜牢民生底線,讓人民群眾不斷有新的獲得感。
一枝一葉總關情。天津高度重視民生工作,始終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把保障居民安居樂業作為頭等大事,通過不斷深化民生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高品質生活,讓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現實。
堅持高位統籌推進民生改善
天津市委、市政府將民生工作作為重中之重,納入全市高質量發展“十項行動”和20項民心工程等全市性重大項目任務。市、區兩級建立健全了老齡工作、社會救助、未成年人保護等工作的領導機制,統籌推進民生改善,讓每一位市民可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
制度創新是保障。我市編制了《天津市民政服務設施布局規劃(2021—2035年)》,堅持“三保”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優先順序。政府積極搭建企業、社會組織、金融保險、專業院校等多方資源對接平臺,持續引導資源湧向為民服務各領域。
天津圍繞“衣食住行、業教保醫”等民生領域,堅持每年實施20項民心工程,從延長供暖期到增加學位,從解決歷史遺留房產證問題到棚戶區改造,民生實事一件接著一件辦。
如今,“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這一理念已深植於各級乾部心中。確保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每天一節體育課,讓孩子茁壯成長;每個街道(鄉鎮)至少建設1家面積不少於1000平方米的區域型綜合體來守護最美“夕陽紅”;2557個家庭醫生團隊保障居民健康……一樁樁、一件件的民生實事,兜牢民生底線,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完善穩就業促增收長效機制
“沒想到,43歲還能成功跨界,家門口的就業驛站,不僅是求職的‘中轉站’,更是職業轉型的‘加油站’!”原為某汽車制造公司技術管理骨乾的吳女士,在南開區長虹街道就業驛站就業服務專員的指導幫助下,將技術管理經驗轉化為“技術人纔”優勢,成功轉型為某科技企業的人事經理,實現了從“技術尖兵”到“人纔伯樂”的華麗轉身。
作為民生的核心基礎,就業關乎人民群眾的收入、生活保障以及社會的穩定,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記者從市人社局了解到,我市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通過穩定高質量就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收入、提昇居民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公平,為民生改善提供關鍵支橕。今年,還將建設100家就業驛站納入民心工程項目。
為進一步提昇就業服務精准度,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我市聚焦勞動者就業創業需求,制定出臺了就業驛站建設標准、功能指引等4個配套文件,整合社區、園區、商圈等閑置資源,指導各區、街按照人口密度和企業聚集情況高標准建設就業驛站。通過構建集政策諮詢、崗位對接、職業指導於一體的一站式服務平臺,讓就業服務更有溫度、更具實效。如面向脫貧人口、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開展“定制化”崗位匹配,今年以來,共組織招聘活動412場。截至目前,全市125家試運營的就業驛站已覆蓋街道社區、產業園區等多維場景。
通過全面落實就業創業政策,助企紓困“減負”。延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至1%政策,1至7月,減少用人單位失業保險繳納支出10.14億元,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的企業按規定給予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1.69億元,穩定就業崗位1.7萬個。對吸納就業人數多、穩崗效果好且用工規范、具有較好示范和帶動效應的小微企業發放穩崗擴崗專項貸款,1至7月,已會同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行向2230家企業批復穩崗擴崗貸款122.3億元。1至8月,為534家企業減免稅費1496.82萬元。聚焦創業帶動就業,發放創業擔保貸款6億元,發放各類創業補貼1063萬元。
1至8月,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4.61萬人,完成全年計劃(30萬人)的82.03%;7月,城鎮調查失業率5.3%,控制在年度目標(5.5%)以內,全市就業局勢總體平穩。
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國家實驗區建設穩步推進
“這個實驗室完全改變了我對物理的認識。”“原來科學可以這麼有趣!”在天津一中的超導磁懸浮實驗室裡,物理興趣小組的學生正在調試實驗參數。這個由該校與西北工業大學共建的創新平臺,正是天津基礎教育改革答卷上的精彩一筆。
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基礎教育,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推進思政教育創新、強化勞動教育實踐等措施,顯著提昇人民群眾對基礎教育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2024年,教育部正式批復在津設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國家實驗區,支持我市不斷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在全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我市國家實驗區建設力求用綜合改革的辦法和思路,著力破解制約天津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瓶頸障礙,著力強亮點、補短板、增優勢,同時探新路、創經驗、作示范,不斷推進基礎教育綜合改革走深走實。”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其中,天津一中的改革實踐尤為引人注目。學校打破傳統教育窠臼,創造性提出“人人都是創新者”的培養理念。通過高中大學課業銜接、人纔評價改革等一系列創新舉措,重點考察學生的創新潛質而非單純的學業成績。學校與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多所高校深度合作,共建創新實驗室,開發大學先修課程。“我們不是要選拔‘學霸’,而是要幫助每一個學生埋下具有創新思維的火種。”校長楊靜武如是說。
如今,生動的改革故事在天津校園裡持續上演。
“‘雙減’實施後,學校首先要面對如何解決好課後‘三點半’這個難題。”和平區岳陽道小學校長褚新紅回憶,為了把學生“留”在校園,學校利用多方資源,在課後時間開設自選課程近百門,實現學生100%網上自主選課、走班上課。同時,學校一邊大力提昇課堂教學效率,一邊科學布置課後作業,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個性化作業的實施,切實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提質增效”的教育實踐還在中小學校園中產生更大的輻射效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每天一節體育課,每年組織覆蓋全市的體質健康抽測並將結果公開排名;三次將中小學生視力篩查納入市級民心工程,建立起覆蓋100%學齡兒童的視力健康電子檔案;開展勞動技能大賽、“非遺進校園”等豐富的勞動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提昇思想認識,掌握勞動技能……
從中學與大學聯手建立創新實驗室到課後服務解決“三點半”難題,從科學完善的體美勞教育體系的建立,到全市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合格率和優良率逐年提昇,這些改革實踐正在匯聚成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天津經驗”。
構建全方位全周期衛生健康服務體系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市以“健康天津”建設為引領,全力構建全方位、全周期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津沽大地上,一幅“健康優先、醫防融合、科技賦能、民生為本”的生動畫卷已躍然紙上。
通過加快建設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我市已形成以1個國家醫學中心為引領,5個區域醫學中心為龍頭,9個區域醫療中心、9個專科診療中心和區屬醫院為主體,264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的“15分鍾健康服務圈”。
守護生命的成效在關鍵時刻彰顯。患終末期擴張型心肌病的路先生,在市第一中心醫院經歷了頻發室速導致暈厥、心髒移植到戰勝急性排斥反應的驚險歷程,在醫護團隊的護航下完成了生命的蛻變。
日前,一名男子在外就餐時突然倒地,急救體系高效響應:120指令發出後3分鍾救護車抵達現場,急救人員迅速穩定患者生命體征並恢復其自主呼吸與竇性心律,隨後迅速將其轉運至醫院繼續治療。短短28分鍾的時間,一場與死神賽跑的精密救援高效完成。
這得益於我市持續構建、完善立體化、跨部門、多層次的醫療應急服務體系。目前,我市院前急救電話10秒接聽率達100%,接報至到達現場平均時間維持在8分鍾以內,處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基層百姓的“健康守門人”同樣堅實有力。薊州區文昌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定期深入頤養園養老服務中心,為老人提供健康查體、慢病管理、用藥指導等服務。該中心負責人王艷麗說:“家庭醫生始終把老年人的健康放在首位,是他們堅實的醫療保障。”
目前,我市已組建家庭醫生團隊2564個,簽約居民達512萬人。這些家庭醫生在日復一日的堅守中,成為居民最信賴、最貼心的健康守護者,築牢了基層健康防線。
“一刻鍾服務圈”圈出幸福“夕陽紅”
養老是關系千家萬戶的重要民生議題,更是社會穩定與和諧的關鍵因素。天津市委、市政府將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作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任務。借改革之力、創新之舉,最美“夕陽紅”的溫暖畫卷正在津沽大地漸次鋪展。
“我們就老兩口,吃得也不多,過去為了一日三餐采買做總得忙活,現在家門口有了養老服務綜合體,每天吃食堂,再也沒有為一日三餐發過愁。”家住河西區越秀路街道的楊榮老人和老伴兒一臉幸福地講述他們的退休生活。
不僅有食堂,還有老人活動中心、康復中心,養老服務綜合體一應俱全。對於子女有事不能照顧老人的家庭,或是子女照顧失能老人想臨時休息一下,養老服務綜合體還提供短期托養服務。
讓老年人不離家、不離親、不離開熟悉環境,就能享受專業化、個性化、便利化的養老服務,政府出場地、給補貼,交給社會力量來管理。隨著養老服務綜合體建設蹄疾步穩、全面推開,“一刻鍾居家養老服務圈”圈出了天津老人幸福“夕陽紅”。
不僅是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養老服務模式還在以老人需求為導向不斷變革。
科技賦能,讓養老服務更智慧,養老服務綜合體向“智慧化”邁進。智慧健康管理、智慧監護、智慧安防……天津讓“養老”變“享老”。
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趙康建介紹,守護“夕陽紅”,天津的養老服務綜合體正在推進形成以街道(鄉鎮)為單元,打造“1個區域型綜合體+N個社區嵌入式站點”的服務網絡。每個街道(鄉鎮)至少建設1家面積不少於1000平方米的區域型綜合體,整合專業照護、康復醫療、日間照料等核心功能;同時在社區布點N個小型嵌入式站點,提供助餐、助浴、文化娛樂等便民服務。養老服務綜合體融合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實現“三入四嵌一床位”服務功能(入托、入照、入戶服務;嵌餐、嵌智、嵌康、嵌護;家庭養老床位)。
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天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養老服務等問題入手,持續織密紮牢民生保障安全網,著力打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幸福之城”,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天津篇章不斷展現新氣象。(記者 廖晨霞 張雯婧 徐楊 韓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