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一位產後僅16天的母親突發大出血,生命垂危。可當家屬撥通120後,等來的卻不是與死神賽跑的緊急救援。據家屬講述及行車記錄儀顯示:救護人員聲稱『找不到地址』,家人只能咬牙將產婦抱下樓;急救人員步履緩慢,有人甚至低頭看手機;即便道路通暢,救護車仍按部就班地等紅燈,仿佛只是一次普通出勤。
這一幕幕,與『時間就是生命』的急救信條形成刺眼反差。視頻曝光引發眾怒後,醫院領導迅速上門道歉。可公眾的疑慮並未消散:若未被曝光,這份『歉意』還會來嗎?究竟是什麼,讓本應爭分奪秒的急救現場,變得如此『慢節奏』?
這不單是某個人的態度問題。從溝通失效、未主動使用擔架,到未合理行使緊急通行權,暴露出的是系統性的急救管理漏洞。當每個環節都可能『掉鏈子』,搶救的黃金時間便悄然流逝。
產後大出血是致命急癥,失血超1000毫昇便可能危及生命。對家屬而言,每一秒等待都是煎熬。那位丈夫說出『再也不要二胎』的背後,是巨大衝擊與恐懼。急救系統承載的不僅是患者生命,更是一個家庭的希望。
平心而論,急救工作壓力巨大,一線人員時常面臨各種復雜情況。我們並非要求救護車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闖紅燈,那本身也存在安全風險。但問題的核心在於,從溝通、出車到現場處置,整個鏈條是否展現出與急救使命相匹配的專業、緊迫感與對生命的敬畏。工作壓力絕不是態度散漫的理由。急救體系需要為人員提供清晰規程、有力支持和人性化管理,但生命至上,是他們必須堅守的職業底線。
而類似事件並非孤例,此前『天價救護車』等新聞也屢引爭議。每一次負面事件,都在消耗公眾信任。
重建信任,不能僅靠事後迅速道歉。關鍵要將整改承諾轉為透明、可查的制度行動。第一,問責必須清晰公開。不僅處理直接涉事人員,管理監督責任同樣要倒查,給公眾明確交代。第二,補齊技術短板。在智能手機普及的今天,因『找不到地址』延誤是說不過去的。共享實時定位、強化地址核驗,應成標准配置。更重要的是,將人文關懷與責任意識真正融入急救人員的職業信念中。急救的核心是『急』與『救』,這既是專業要求,更是沈甸甸的生命重托。他們的每個判斷、每個動作,都連接著一個人的生死、一個家庭的悲歡。
救護車的鳴笛,是城市中最特殊的聲音,代表一條正被爭分奪秒延續的生命。它的每一次響起,都容不得絲毫輕慢。唯有讓每次出勤經得起審視,每個流程精准高效,『生命至上』纔不會淪為一句空洞的口號。(評論員 宋學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