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漁民的討海生活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高立紅 編輯:劉穎 2025-11-21 09:59:00

內容提要:海鮮從大海到餐桌的第一步,是漁民通過捕撈完成的。天津作為沿海城市,海洋捕撈業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此同時,休閑漁業也隨著時代的節拍興起、發展,孕育更加蓬勃的生機。

游客排隊上船。

漁船卸下米蛤。

  海鮮從大海到餐桌的第一步,是漁民通過捕撈完成的。天津作為沿海城市,海洋捕撈業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此同時,休閑漁業也隨著時代的節拍興起、發展,孕育更加蓬勃的生機。

  漁民的官方概念,還包括淡水魚捕撈以及養殖漁業從業者,而傳統天津人對海上捕魚的人更為青睞,認為沒有他們的勞作,就沒有皮皮蝦、對蝦、海蟹等“本地海鮮”,他們纔是讓天津人兌現“借錢吃海貨,不算不會過”的那群人。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發展變遷,漁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他們目前是怎樣的生存狀態?重復著怎樣的故事?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什麼樣的更迭和變遷?記者走進漁村、漁港,進行探訪。

  天津的漁港和本地海鮮

  天津目前有北塘、東沽、蔡家堡、大神堂、古林等作業漁港和中心漁港碼頭等休閑漁港。作業漁港和休閑漁港,全都提供本地海鮮。不同的是,前者將捕到的漁獲運回碼頭,再經種種環節,端上市民餐桌。後者是客人登船隨行,捕到的漁獲在船上加工,人們在船上食用。

  提及本地海鮮,接受采訪的天津人,都未能明確產地,但會說出本地海鮮的特征,品種首推皮皮蝦、梭子蟹等,品相都是看上去“精致卻又厚實”的,皮皮蝦是“個個翻滾還倍兒硬實”的,帶魚是看上去“身子窄且沒有那塊大骨頭”的,還有什麼品種的海鮮什麼時候吃最肥等,都是天津人全懂,外地人難懂的表述。

  采訪得知,天津人推崇的本地海鮮產地,大部分與漁業捕撈許可證中近海與沿海捕撈區域相吻合,包括渤海、黃海等。記者實地探訪得知,渤海區域天津各漁港以及黃海區域各漁港捕上來的海鮮大部分相像。本地海鮮百吃不膩,外地海鮮很少考慮,這是老天津衛獨特的習慣。

  漁民的生存狀態,圍繞著市場需求展開和鋪排。某些天津的漁港碼頭,也能見到冀字頭、魯字頭漁船停靠,據說是因為天津的海鮮價格較高且好賣。他們是天津海鮮市場的補充力量,也對天津籍漁船和漁民生產構成競爭。

  大神堂

  唯一的原生態漁村總是被關注

  大神堂碼頭坐落在一條運河邊,從海裡延伸進來,海水漲潮,這裡的水跟著漲,海水退潮,這裡的水跟著落。碼頭裡的船,出海和回來都跟著漲潮走。因為只有一條運河,沒辦法把作業功能和休閑功能分開,所以大神堂只是作業漁港,沒有可供游客跟船出海游的休閑漁船,但這並不影響大神堂漁港的知名度。大神堂村是天津目前唯一的原生態漁村,一直以來不乏關注度,總有京津兩地的市民去大神堂觀光。今年開海之初,大神堂又成了新聞爭相報道的對象,幾十艘漁船一同出海,陣容龐大。

  大神堂村黨支部書記劉寬廣介紹,大神堂約有漁民200人,還有少部分外地來的小工,很多漁民兩口子在船上乾,不僱小工。相比紅星碼頭那些能出海便出海的“新漁民”,大神堂村的漁民更加淡泊一些,開海的季節,漁獲多,就勤快點,漁獲少的時候,就歇一歇。這個開海季,記者去大神堂采訪的當天,正趕上因為降雨排放淡水多,渤海灣裡的魚少,紅星碼頭的漁民每天照常出海,大神堂的漁船就歇了一多半。

  今年62歲的劉寬廣是當初參與挖運河的人之一。那年他纔17歲。運河挖好修了碼頭,為遠近漁民提供泊船之便……如今,周邊的漁村都拆遷了,只有大神堂還在。村裡現在還有55條漁船,都是三證齊全的。今年的漁獲還可以,開海之初,每條船每天能有兩三百斤漁獲,主要是皮皮蝦、海蟹、海?魚等,算是“開門紅”。後來,隨著淡水排放的結束,出海捕撈的產量上來了,漁民和市民都很高興。

  漁民的生活方式

  整個捕魚季或許都在船上

  漁民出海捕魚,每天凌晨出海,下午回來。家離碼頭近的,可以回家休息幾個小時,離得遠的,連家都不回,整個捕魚季都生活在船上。

  目前,天津有沿海(渤海)和近海(黃海)捕撈作業漁船332條,沿海和近海捕撈作業漁船,按照船長大小分為小、中、大三種型號,小船12米以下,中型船12米至24米長,大船24米以上,大船能去黃海作業。

  海上有嘛打嘛,梭魚、鱸板、海?魚、螃蟹、皮皮蝦、小雜魚等。船型不一樣,作業區域不一樣,網具不一樣,打到的東西不一樣。少的一天十幾二十斤,多的一天三四百斤,少數有一天上千斤的。捕撈作業漁民的收入基本從漁獲變現上得來。休閑漁業的收益主要靠獲客量變現。雖然天津海鮮市場價格略高於周邊,但有京津兩個大城市的消費者,海鮮特別是本地海鮮變現不難。

  船員人數在船檢證書上都有規定,大船十二三人,小船兩人。按材質分,有木船和鋼船兩種。近年來,隨著漁業生產的發展,很多漁民把木船換成了鋼船,但仍然有人堅持用木船,特別是小船,木質的更好用。

  漁民的生產成本,漁船是大頭。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木船造價一度上漲,一條12米的木船起初20萬元就能排好(排船是漁民對造船的說法),發展到2019年,要50萬元纔能拿下來。現在的鋼船制造價,從30萬元到300萬元不等,不同的造船廠、不同的鋼材價格都不一樣。

  僱船員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有漁民介紹,每名船員每天六七百元,少了沒有人來。風大不能出海或者船長家裡有事不能出海,船員在家修船,也得給工資。漁獲少的話,不夠船員工資的費用,所以很多小船都是船長自己乾或者親戚合伙。

  渤海的漁業捕撈有季節性。過了10月,大風天逐漸增多,出海的天數開始減少。渤海灣有冰凍期,因為水淺,海水還沒凍上,水溫就降低了,魚往深水區跑,小船到不了深水區,於是減產。大船能去遠點的地方,比如渤海的中心或黃海。近處捕撈,一天一回,去遠處捕撈,要在海上停留半個月或者一個月。天津約有100條漁船在黃海作業,通過運輸船實現來回運送,生產成本又上去了。這也是本地海鮮市場價格略高的原因之一。

  中心漁港碼頭

  休閑漁業擁躉不少 時間長點就好了

  中心漁港碼頭的漁民告訴記者,中心漁港分為休閑港區和作業港區(也叫休閑漁港和作業漁港),兩個港區是分開的。

  記者去采訪當天,不是公休日也不是節假日,中心漁港休閑港區碼頭上還是要排隊上船。一位游客告訴記者,趕上公休日或節假日,要排很長時間的隊纔能上船,很火爆。征得漁民同意後,記者跟隨游客上了船,船長趙先生60多歲了,也是捕魚出身。從作業船變為休閑船後,船上的活計沒有那麼累了,但是因為有游客的緣故,對駕駛技術的要求更高了。這個變化對於駕駛技術嫻熟、性情沈穩的趙船長來說,難度不大。記者拍完照片後下船,目送趙先生的船平穩離岸,逐漸遠去……

  漁民趙太的船也在這個碼頭上,他家的船長是僱請的,自己不出海。趙太告訴記者,休閑漁港剛建起來的時候,鼓勵漁民帶船參與,當時休閑漁業的概念還很陌生,人們大都不能接受,趙太聽工作人員介紹得很有前景,就帶著自家漁船來到這裡做休閑漁業。“當時加入的漁船少,一年下來能賺30萬元……”趙太因此成為最早從事休閑漁業受益的人之一。

  後來加入的漁民越來越多,大伙兒成立了合作社,各種證都辦齊了。2018年起,漁民紛紛貸款或者自籌資金把木船換成鋼船,安全系數和舒適度顯著提昇。每條船都是證書齊全的。船東與合作社簽合同,委托代為運營。合作社公平分配每條船的出海機會,安全保障、合規運營等制度也很健全。今年,渤海休漁政策嚴格了,休閑漁業在休漁期的表演式捕撈也被禁止了,休漁期必須停止捕撈。“很多客人是衝著在海上吃點喝點來的,僅觀光的話,人們就去海河坐船了……”漁民柏民章說,“受氣候影響,五一開始,天氣轉暖,客人纔願意來,10月底11月初,海上的風逐漸增大,客人就不願意來了,休閑漁業總共只有六個月運營時間,去掉四個月休漁期,還剩兩個月……”

  受訪漁民表示,休閑漁業是國家大力扶持的新興產業,外地有允許休漁期表演式捕撈的休閑漁業,希望天津盡早出臺相關政策,扶持並促進休閑漁業發展。

  維系傳統漁業生產方式的一群人

  秋天的午後,70多歲的張新合戴著漁夫帽,坐在船尾補漁網。陽光下,張新合用持針的右手將網線在左手上繞一下,再從網上破洞處繞幾繞,左手順勢一挑,一個網結就打好了。

  張新合是這條船的老板,卻沒有老板的架子,船上什麼活都乾,都乾得起來。張新合告訴記者,他是山東濱州人,2012年來津,靠在天津人的船上當船員,在塘沽買了房,讓孫子在津接受教育,已經上高中。他家的12米木船是2019年排的,當時花了50多萬元。他沒僱船員,父子倆一起乾,捕回來的魚,由兒媳運到旁邊的海鮮市場賣,價錢也合適。記者采訪當天,他們捕回100多斤皮皮蝦、20來斤螃蟹,還有海虹等。

  紅星漁港碼頭作業港區,船籍都寫著“津塘漁”,漁民大都是山東人。張新合的船緊靠碼頭,裡面的船是張新合表弟的,再往裡是李師傅的,李師傅的“津塘漁02010”周圍的船,船東都是他的老鄉,有的還同村。

  他們的船整齊地停在碼頭上,需要下船采買或者辦事的漁民,就一條船一條船地躍過去,身形輕盈,如履平地。采訪當天,風平浪靜,加上漁船整齊排列,就算是沒有出海經驗的記者也沒覺得在漁船之間穿越是一件難事。然而,令記者始料不及的是,漁船時而就會劇烈起伏,有一次,還發出“砰”的一聲,兩條船在劇烈顛簸中撞到一起,還好沒被撞壞。張新合告訴記者,這是附近有輪船經過所致,輪船比漁船大得多,所過之處,帶起的海浪波及很遠,漁船也跟著晃動。記者向遠處望去,沒有看到輪船。張新合笑著說:“遠著呢,看不到。”

  原來,漁民口中的“附近”與陸路上機動車之間的距離概念差別很大。李師傅告訴記者,為了安全,船在海上航行,都要為別的船讓出航道,沒有機動車之間“擦肩而過”的場面。紅星碼頭的船也一樣,別看他們收工之後,船挨著船,比在村裡居住時距離還近,一旦出海,就各走各的,不像在碼頭那樣“手拉手”。

  “夜裡也會這樣劇烈顛簸嗎?”記者問。“夜裡也一樣。”李師傅的妻子花姐說。“船上的人會不會暈船或者害怕?”“不會,習慣了。”李師傅沒在天津買房,和妻子花姐吃住在船上。主食和蔬菜下船去附近菜市場買。船上帶著液化氣罐做飯,吃自己捕的魚。辛苦了一天,花姐熬了新鮮的海雜魚,有鱸魚、?魚、海?魚等,加工工藝不復雜,味道卻很鮮。李師傅拿出一小瓶桂花酒,邊喝酒邊吃魚,享受片刻輕閑。

  花姐說,每天收工之後這頓飯是他們唯一一頓飯,轉天凌晨天不亮就要出海,沒風的時候,就跑得遠一點,有風的時候就近一點,在海上,一網接一網地捕魚、撿魚,忙起來就不吃飯了,如果還能有一點時間做飯,她也只煮面條,好歹吃一點,接著乾。為了節省人工成本,他們沒僱人,兩口子齊心合力,把這條漁船橕起來。

  花姐把皮皮蝦和對蝦叫大貨,雜魚叫小貨。皮皮蝦零售“100元3斤”,賣給小販9元至10元每公斤,對蝦大小不同,價格不同,一對從一百多元到幾百元不等。對蝦產量不高,下一次網有幾對就不錯了,皮皮蝦產量不小,小貨基本能把出海的油錢等費用賺上來,大貨是賺的。

  紅星漁港作業碼頭上的船,大都是木船。據介紹,這裡的漁民90%來自山東、河北等省,大都在本地漁民的船上乾熟了,又排自己的船。李師傅2012年排船,花了20萬元。李師傅做船長,花姐是輪機手,有國家給發的證,有政府給上的人身意外傷害險,政府每年免費給船做安檢。花姐滿足地說:“漁民,就圖個平安唄。”

  美中不足的是,碼頭上不讓賣海鮮了,幾年前,漁民捕魚回來,就近把魚搬上碼頭,賣價高,還省力。後來改去旁邊的海鮮市場,就不方便了。花姐說,每天捕魚回來已經很累了,再折騰,體力吃不消,乾脆賣給收魚的小販,讓一部分利,攢足精神,轉天多捕魚。

  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名著《海底兩萬裡》讓很多人對船長這個職業產生神秘感。張新合、李師傅和花姐們,拉近了船長與普通人的距離,出海時,他們也有尼摩船長的勇敢和精湛技藝,回到碼頭上,又像極了鄰家哥姐。正是他們,維系著天津漁業傳統生產方式。休漁期,沒在天津安家的他們大都回山東老家,開海前十天左右回來。

  木船換鋼船 遠走捕大魚

  北塘漁民陳紅喜名下有9條船,目前在山東威海石島有兩條,其他船在本地。威海的漁獲以帶魚和魷魚為主,以斤為單位售賣,魷魚15.5元或16元,帶魚二十七八元,與往年差不多。陳紅喜是地道的漁民,從十幾年前起,他通過自籌資金與貸款相結合,陸續將名下的木船換成鋼制大船。他注冊了自己的公司,既從事漁業生產,也做貿易,賣的都是自家捕的魚。全公司有船員、船長近百人。他表示,還要把剩下的兩條船改成鋼船,到更遠的海上去捕魚,為市民提供更多的海鮮。

  每一次出海,都是與風浪的對話。記者從中國農業銀行天津塘沽分行了解到,近年來,該行針對漁業生產資金需求量大、季節性強、融資缺少合格抵押物等情況,經過多方走訪座談,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創新推出“漁船抵押貸款”(以下簡稱漁船貸),以漁船本身為抵押物,破解了漁民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局。今年以來,該行“漁船貸”累計投放金額已超7000萬元。一批批節能環保、安全的新型鋼制漁船駛向大海,北塘漁港的現代化昇級之路,因為金融的“活水”,走得更加踏實、更加穩健。

  跟陳紅喜一樣,漁民張大哥也通過該行“漁船貸”貸了800萬元,加上自有資金,置辦了11條鋼制漁船。張大哥說,經過多年的增殖放流,今年的海產品品種更加豐富,品質也更高,增產豐收有希望。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