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在敘永》南開大學分享會”在津舉辦。記者21日獲悉,8位西南聯大學者後代,以及南開大學師生代表及相關領域專家出席活動。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西南聯大恰是為抗戰而生的教育豐碑。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南遷合組西南聯合大學,於戰火中弦歌不輟,締造了人類教育史上的奇跡。人們大都知道西南聯大校址在昆明,卻不知四川的敘永分校作為西南聯大西遷歷程中的重要節點,既承載著獨特而難忘的記憶,更見證了聯大師生在極端困苦中的堅守與奮斗。此次分享會不僅是對塵封歲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對聯大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弘揚,讓師生們汲取先輩們的責任擔當、科學精神與奮斗力量,砥礪前行。《西南聯大在敘永》作者代表王立,分別向南開大學醫學院、圖書館及校史研究室贈送了這本珍貴圖書。南開大學圖書館向8位作者頒發了精心制作的贈書證書,以此感謝他們為搶救、整理聯大歷史資料做出的重要貢獻。校方表示,將充分利用這些寶貴文獻,講好聯大故事與抗戰時期的光榮歲月,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在主題分享環節中,各位聯大學者後代陸續登臺,帶來了飽含深情與細節的歷史回溯:本書主要作者、江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立,是西南聯大學生王子光之女、王康侄女。她作為書籍主編,分享了創作的心路歷程。她說,如今知曉西南聯大的人眾多,但了解敘永分校的卻寥寥無幾。這座短暫存在的分校,走出了浴血碧空的飛行員、浴血沙場的翻譯官、獻身革命的英烈、深耕學術的專家學者等諸多英纔,他們的故事值得被永遠銘記。《西南聯大在敘永》一書的創作,正是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與西南聯大敘永分校設校85周年,讓這段珍貴歷史得以傳世。資深新聞工作者鄭光,作為西南聯大總務長鄭天挺的長孫,揭秘了敘永分校的決策始末。他介紹,抗戰時期聯大經費緊張、圖書匱乏,在是否設立敘永分校的問題上曾歷經反復斟酌,祖父鄭天挺等人與北大校長蔣夢麟多次溝通後,為保障學生能獲得更豐富的圖書資源,最終決定將敘永分校撤回昆明。同時,他特別講述了黃鈺生先生的重要貢獻:黃先生帶領步行團歷時68天從長沙徒步至昆明,其夫人則負責物資轉運工作,夫婦二人共同為西南聯大的遷移事業傾盡心力,敘永分校的選址也離不開黃鈺生先生的前期調研。甘肅省工信委原副主任朱行之分享了家族與西南聯大的深厚淵源。他家中有5位親人與西南聯大及敘永分校有著深厚關聯,其中大舅劉訢年是南開大學算學系首位畢業生、哈佛博士,抗戰期間擔任聯大理學院算學系教授,西南聯大紀念碑背面834位從軍學子的題名,便出自他的手書。母親劉信年則以助教身份在敘永分校任教。朱行之說,先輩的口述與史料記載,敘永分校的物質條件極為艱苦,沒有發電廠,師生夜間靠油燈、蠟燭照明學習,伙食多為清水煮白菜,但即便如此,師生們仍勤奮治學、教學相長。他感慨,鄭天挺先生的日記為還原這段歷史提供了珍貴線索,讓後人得以窺見當年知識分子苦中作樂的精神風貌與家國情懷。中投匯灃置業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張曉嵐,作為西南聯大學生張世英、彭蘭之子,分享了父母與西南聯大及南開大學的不解之緣。他講述了母親彭蘭當年為照顧患病外祖母滯留武漢,在日寇佔領的艱難環境下輾轉兩年,纔得以抵達敘永分校的艱辛歷程;同時也提及父親張世英1947年至1951年在南開大學哲學系任教期間,對南開的深切眷戀,即便已是99歲高齡,仍堅持重返南開,尋找當年在東村的故居。張曉嵐盛贊王立教授歷時十餘年的艱辛調查,讓敘永分校的故事得以完整呈現,《西南聯大在敘永》一書填補了相關歷史研究的空白。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蔣本珊分享了父親蔣大宗在敘永分校的求學故事。她提到,敘永分校時期並無電力供應,父親在油燈下繪制機械制圖時,曾不慎打翻油燈,即便圖紙沾滿燈油,仍堅持提交。西南聯大對學生要求極為嚴格,父親所在小組只因實驗報告晚交半天,便被老師扣去半分,這種嚴謹治學的態度讓她深受觸動。蔣本珊介紹,西南聯大1944級被稱為“敘永級”,這一級學生大一在敘永求學,大四多數應征從軍,他們的抗戰、求學與從軍故事,構成了《西南聯大在敘永》一書“薪火相傳”部分的核心內容。她還提到,如今西南聯大舊址已成為網紅打卡地,但敘永分校的歷史仍鮮為人知,希望這本書能讓更多人了解這段不該被遺忘的歷史。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行政處原副處長張磊,講述了父親張咸恭在敘永分校的求學與報國經歷。父親1940年考入敘永分校,師從袁復禮等著名教授,勤工儉學期間負責為師生分發燈油;畢業時正值抗戰尾聲,他便隨聯大應屆畢業生集體從軍抗日。解放後,張咸恭深耕工程地質領域,填補了國家相關空白,編寫的教材至今仍被廣泛使用。張磊分享了一個動人的傳承故事:侄女趙月以六太爺爺張咸恭的經歷為題材創作文章,獲得全國第三屆“燕園杯”中學生歷史寫作大賽特等獎,頒獎儀式恰在南開大學舉行。這個故事讓在場者深刻感受到,歷史的溫度能跨越代際,激勵後人成長。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嘉作為“聯三代”,從理科研究者的視角分享了創作體會。他提到,參與這本書的編寫是一次跨學科嘗試,書籍的史料價值源於作者們十多年的長期積累與嚴謹考證,不僅收錄了父輩的口述史,更通過各地檔案館調取了大量非公開檔案。吳嘉感慨,先輩們在抗戰時期的求學生活充滿不確定性,相比之下,如今的和平生活尤為珍貴。他呼吁青年學子傳承西南聯大嚴謹治學的精神與長期主義的堅守,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人生道路,都應懷揣對國家與民族的責任感,為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活動現場還播放了未能到場的作者視頻發言,92歲的袁復禮先生女兒、原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李秀等親歷者後代分享了在敘永的生活片段,讓在場者更直觀地感受那段歷史的細節。
王立老師補充介紹了敘永分校學子中的英烈事跡,包括在空戰、印緬戰場犧牲的青年,以及在紅岩渣滓洞屠殺中殉難的校友,這些鮮活的故事讓現場師生深受震撼。活動最後,全體嘉賓與師生代表在思源堂前合影留念,讓這座百年建築與西南聯大的精神記憶一同定格。
(記者 李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