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福建艦攻克了哪些技術難關嗎?它的舷號為什麼是18?”11月19日,天津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張曉芳在中外制度比較思政課重點實驗室,面向來自耀華中學、耀華小學和天津外國語大學的近百名學生提問,拉開了題為“中國有‘奇跡’——從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看身邊美好變化”的“場館裡的思政課”序幕。

課上,張曉芳從“我們為什麼需要五年規劃?”切入,將宏大的國家戰略比喻為個人成長的時間表,生動闡釋了五年規劃作為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指南針”的重要意義。在這處思政課的實驗室裡學習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打破了傳統的教室教學模式,將教學內容案例化、形象化、場景化,學生在沈浸式的學習環境中能更清晰感知到中國接續實施的五年規劃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實際變化。
從“蘇超”爆火到家鄉開通高鐵,從嫦娥六號采回月壤到福建艦的技術突破……張曉芳通過一個個可感可觸的事例,引導學生從身邊變化和思政課實驗室的案例中認識到“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真切體會到物質生活顯著提昇的獲得感、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實感、社會安定的幸福感與祖國日益強大的自豪感。同時,張曉芳將宏大規劃與學生成長坐標相結合,啟發大家思考:“下一個五年,宏偉時代藍圖將由誰見證?宏偉藍圖又如何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你們不僅是‘十五五’規劃直接的見證者,更將是其重要的參與者和創造者。中國夢要靠你們來實現!”
“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知識更加直觀,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耀華中學高二學生朱棣雯說,在場館裡上思政課,通過很多實物和鮮活的線上線下教學資源,能讓學生更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也訓練了思維和理解能力。
“在場館中實地聽宣講,並與實驗室裡的沈浸式體驗相結合,我學到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讓我對全會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也為今後的學習、演講等積累了鮮活豐富的素材。”耀華小學六年級學生付銳澤邊聽邊記,表示參加此次活動收獲很大。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這堂特殊的思政課是我校探索‘大思政課’創新載體的生動實踐。”天津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鄭海吶說,打造“場館裡的思政課”,推動思政教育在場館濡染中激發新活力,旨在從“單向灌輸”向“雙向互動”、從“知識傳授”向“價值塑造”昇級,幫助學生更深刻理解全會精神,“我們將持續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拓展育人場域,並通過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手段賦能思政課教學,以深刻的理論分析、鮮活的實踐案例把全會精神聲情並茂講出來,進一步增強基層理論宣講吸引力,推動全會精神落地生根。”(記者 姜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