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三地聯合辦賽,觀察『中國之治』的一個視角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 編輯:李松達 2025-11-22 08:47:15

內容提要:學習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就『十五五』規劃建議起草有關情況所作的說明,振奮人心,蘊含深意:『是乘勢而上、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又一次總動員、總部署』。

學習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就“十五五”規劃建議起草有關情況所作的說明,振奮人心,蘊含深意:“是乘勢而上、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又一次總動員、總部署”。

乘勢而上,乘的是何“勢”?

“中國之制”落地見效,“中國之治”行之有效!

 

一屆全運會裡,有著最生動的詮釋。行進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上,站在決勝“十四五”、謀劃“十五五”的歷史關口,粵港澳首次聯合舉辦全運會,是歷史賦予三地的特殊使命。

11月21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閉幕。回望,望向難忘的辦賽點滴,望向粵港澳三地互聯互通的探索實踐,它何嘗不是觀察“中國之治”、觀察中國式現代化何以一步步“乘勢而上”的生動注腳?

勢,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三地辦賽,溝通銜接有堵點嗎?

暢通無阻!

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公路自行車賽為例。得益於“通關查驗前置+閉環管理”創新模式,以港珠澳大橋為紐帶的231.8公裡賽道上,運動員能以每小時40公裡的速度6次無間斷通過三地口岸,全程不需剎車,“無感通關”。

港珠澳大橋,一橋飛架粵港澳。氣貫長虹的“中國跨度”,得益於中央、地方各部門的協同發力: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成立“港珠澳大橋專責小組”,協調各方推動解決口岸設置、投融資安排、通航與錨地等一攬子難題。

大橋跨江越海,彰顯的是新時代“中國力量”!

多部門協力,集中力量辦大事,“辦”出互聯互通的大灣區:已建成通車6條跨江跨海通道,天塹變通途;建成超過3000公裡的大灣區軌道交通,乾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

看向歷史深處,一個又一個五年,一份份規劃落地,“辦”出南水北調、西氣東輸、東數西算等一個個長周期、大跨度、全國性重大工程項目,“辦”出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

看向當下,精彩盛大的十五運會,不正是集中力量辦出來的?破解跨區域協作難題,十五運會組委會創新建立“1+4”聯絡機制,國家層面設立組委會港澳工作協調部,粵港澳層面建立聯絡會議、首席聯絡官、聯絡員、聯合工作組等常態化機制,形成“分層對接、全域覆蓋”溝通網絡。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出要求:“同心協力、穩紮穩打,努力實現重點突破、全面推進。”“同心協力”,道出我們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看向一部部規劃。從制定、實施到落地,哪一環節不凝聚著“同心協力”的力量?有各部門的紮實調研,有全國人民的建言獻策,有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實乾篤行,將藍圖變實景。

制度優勢,匯聚成發展勝勢。“鞏固提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加強港澳與內地經貿、科技、人文等合作”……一項項實打實的舉措,寫進“十五五”規劃建議。

一錘接著一錘敲,粵港澳同心協力,全國上下?力同心,中國式現代化前景廣闊、大道如砥。

勢,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乘風起勢——

“推進規則機制‘軟聯通’”。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點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鍵。

全運會,何以辦出彩?

機制上創新,“聯通”上用力。粵港澳三地在監管互認、信息互通等方面開展深度協作,便利化通關等創新規則機制,服務賽事,也助力三地人員常態化流動。十五運會期間,有6000多名內地人員赴港澳、3000多名港澳人員來內地參賽。

大灣區,何以大發展?

答案,見於一份“十四五”成績單:“港車北上”“澳車北上”單牌車通行量已突破700萬輛次;聯合港澳發布“灣區標准”262項,超過8000名港澳專業人纔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執業,“跨境理財通”業務規模突破1200億元……“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因規則機制“軟聯通”,粵港澳邁向互通互融、協同發展。

聯通的背後是融入。習近平總書記先前在港澳視察,時常提及廣東。前不久在廣東考察,又惦念著港澳:“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融入,“一國兩制”在新時代新征程的生動書寫,加速了灣區各類要素流動,帶動世界級灣區的崛起:“十四五”時期,大灣區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綜合實力再上臺階。

實踐見證“融入”的力量。正如此次十五運會開幕式主題歌《天海一心》,一經發布,便引發共鳴:“隨你融入大海,相知和鳴……一起融入大海,碧波萬頃……”

融入,又何止粵港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東作為經濟大省和發達地區,在編制‘十五五’規劃時要有高站位、大格局,體現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的責任擔當。”

“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三組關鍵詞,蘊含對廣東發展定位的深邃思考,體現“黨中央看問題,都是從大處著眼”的視野格局。

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都要“融入”,融入全國一盤棋,從全局謀劃區域,以區域服務全局。

因為融入,一幅幅區域經濟布局的工筆畫,連綴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

勢,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浩蕩大勢——

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廣東考察,“改革開放”是強調的高頻詞。對大灣區發展,更是寄予厚望:“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做實”。

抓緊做實,全運會裡有乾坤。

十五運會,不再是一座城市的單打獨斗,而是一個世界級城市群的珠聯璧合。展現在世界面前的,是一個更亮麗、更自信、更開放的大灣區。

“跟著賽事去旅行”,一張全運門票,牽引出一條旅游路線。以廣州為例,當地推出50條特色線路,通過票根優惠等方式,把全運場館和文旅資源串聯起來。

開放的大灣區,不只體現在文旅。

攤開大灣區地圖,科創資源密集陣列。廣深港、廣珠澳兩條科技創新走廊,沿珠江兩岸如“人”字鋪展,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面向全球開放。比如,2018年投用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已向全球科學家開放13輪,每年開放時間超過5000小時。

從“制造工廠”到“研發中心”。放眼今日中國,從全球最齊全的工業門類,到世界第一的研發人員總量,不僅擁有良好創新生態,更有“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來越大”的政策體系。

創新,這一投資灣區、投資中國的亮麗名片,帶動了發展,推動了高水平開放。今年前三季度,大灣區內地9市進出口規模逐季增長,實現連續9個季度同比正增長。第三季度進出口2.39萬億元,增長3.9%,創近5年來大灣區進出口規模歷史新高。

前段時間的韓國之行,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後的首次出訪,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闡釋“中國機遇”:“不久前,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制定‘十五五’規劃的建議。中方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日前赴廣東考察,總書記又殷殷叮囑:“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久久為功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久久為功”,道出了政績觀、發展觀,指引著“中國的未來”——

積勢蓄勢成勢,不斷乘勢而上。四十餘載風雨起蒼黃,改革開放還將以波瀾壯闊之勢,改變大灣區,改變新時代中國!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