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吉林、新疆、河北等的知名雪場,普遍比去年提前半個月開放,而且雪道上的身影也從專業玩家逐漸延伸到親子家庭、年輕學生。冰雪運動也不再是北方專屬,更不再是冬季限定,冰雪消費正從季節性娛樂昇級為全民樂享的生活方式。
數據顯示,我國冰雪產業規模已從2015年的2700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9800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萬億元大關。這股熱潮不僅點燃了大眾的消費熱情,更帶動了裝備制造、目的地運營、旅游服務等全產業鏈的蓬勃發展。中國制造如何憑借技術創新在冰雪經濟的藍海中強勢崛起?
冰雪裝備是冰雪經濟的核心支柱,曾經長期被國外品牌壟斷。如今,中國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突圍,從核心材料到終端產品全面突破,產能產值同步飆昇,更形成了區域產業鏈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近年來,吉林一家化纖生產企業成為國產冰雪裝備的“材料脊梁”,企業負責冰雪產品開發的工程師路陽告訴記者,碳纖維材料的國產化突破,讓我們打破了國外企業在高端滑雪裝備領域的壟斷。
路陽:我們自己上了一條生產線,初期我們做的是全面層的碳纖維雪板,今年又逐步推出了較為常規的部分碳纖維的雪板。通過新材料在雪板裡的應用,能夠躋身於現在市場的激烈競爭當中,使國產品牌也能跟消費者、滑雪愛好者見面,把原本被國外品牌佔據的雪板市場,逐步轉化為國產個人裝備的主場。這也是我們國有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山東濟寧嘉祥縣是滑雪手套的重要生產基地,產品遠銷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滑雪手套國內市場佔有率達62.58%,國際市場份額佔我國滑雪手套國際市場佔有額的76.38%,居全國之首。作為當地冰雪運動服飾產業鏈的鏈主企業,負責人陳建華向記者介紹,他們近兩年開發的電加熱手套每年出口幾萬雙,成為滑雪手套市場上的熱銷產品。
陳建華:我們開發了鋰電池電加熱手套,用電加熱片,加上一個鋰電池給它充電,適合高寒地區,不管是戶外探險、爬山還是北極科考,都可以用這種鋰電池電加熱手套。
今年,該企業在國內的銷售額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出口額增長了8%。小小的滑雪手套,一頭兒連著滑雪場上的廣大客戶,一頭兒連著面料、配件、繡花等20多個配套環節的產業鏈。陳建華介紹,公司帶動了附近鄉鎮包括300多個行政村約27000人的就業。
陳建華:我們的總部加衛星工廠模式非常好,它將產業鏈條進行了細分。總部位於我們手套產業園,主要功能是樣板生產車間、研發、設計、檢驗、倉儲、物流;微型工廠遍布全縣300多個行政村,幾乎每個村都有1至2個微型工廠,主要聚焦縫制環節。通過這樣的一個商業模式,它就是把這個產業進行了合理的分工。每一個環節就各自聚焦自己最擅長的部分,這樣提昇了效率,也增強了我們產業鏈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冰雪旅游課題組測算,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國新增冰雪旅游相關企業約2032家;從事與冰雪旅游相關的企業數量近1.3萬家,比2023年增長達17%。中國旅游研究院研究員韓元軍表示,目前,以冰雪旅游為核心的冰雪經濟生態體系已經形成。
韓元軍:冰雪經濟產業鏈長、關聯產業多、市場規模大、發展潛力大,是帶動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潛力產業。從冰雪裝備產業發展情況來看,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形成15個大類冰雪裝備器材產品體系,基本實現了從頭到腳、從個人到場地、從競技比賽到大眾運動的全產業鏈的冰雪裝備器材生產制造。
定制化、場景化發展
冰雪消費提質再昇級
“後冬奧”時期,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需求、強力的政策創新和高品質的產品供給,推動冰雪旅游加快向大眾化、品質化、數字化轉型,冰雪旅游已經進入越來越多老百姓的生活空間、消費選項。隨著冰雪經濟的發展,曾經的“看雪”“玩雪”模式已難以滿足日益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冰雪旅游的新“賽道”,正日益顯現於“雪外”,也就是與冰雪相關卻又超越冰雪本身的多業態融合。
從演藝到美食,從民俗到文創,從數字技術到研學教育,冰雪旅游的邊界不斷拓展,讓冰雪變得更好玩、更有內涵。那麼,今年冰雪季的熱門目的地都有哪裡?旅游服務如何以定制化、場景化模式助力冰雪消費提質昇級?

旅游電商平臺數據顯示,今年冰雪季的熱門目的地包括哈爾濱、沈陽、烏魯木齊、長春、呼倫貝爾、阿勒泰等地;預訂冰雪旅游產品的用戶中,南方游客佔比超70%。
冰雪目的地是產業發展的核心載體,中國企業正通過全方位的服務創新優化消費體驗,推動冰雪旅游向“深度體驗式”度假轉變,將冰天雪地轉化為可持續的金山銀山。
新疆可可托海國際滑雪度假區,2024年雪季日均接待游客3000餘人次,其中90%為疆外游客。度假區企劃部經理李相寶介紹,通過改造提昇23條雪道,修建標准U型池與專業訓練場地,為游客提供“專業體驗+舒適保障”。

冰雪消費的持續昇溫,對旅游服務的專業化、個性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室內冰雪項目的崛起更成為打破地域與季節限制的關鍵抓手。
位於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的一家冰雪世界,總建築面積7.8萬平方米,是一座將滑雪、娛雪、冰雕區及冰區娛樂項目集於一體的長三角超大室內冰雪娛樂城。冰雪世界客服經理梁通告訴記者,隨著冰雪熱在全國各地興起,南方的市民游客也躍躍欲試。
梁通說,冰雪娛樂城開業兩年多以來,游客數據持續亮眼,僅今年11月以來,已接待游客4萬多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近300%。娛樂城還上線了酒店+滑雪,酒店+冰雪小鎮的套餐,拉動了休閑度假人群的冰雪消費。
浙江省體育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浙江全省已建成冰雪運動場地45個,其中滑冰場地22個、滑雪場地23個。場地數量的穩步增長與業態的不斷豐富,既印證了南方冰雪消費市場的擴容潛力,也為旅游服務的昇級提供了堅實載體,推動冰雪經濟在南北全域形成協同發展的格局。
需求更多元
“冰雪+”玩法受追捧
要乘上冰雪旅游的“東風”,離不開創新與融合。不論是北方因地制宜打造的“景區+新興業態”模式,還是南方在“無雪可依”的土地上創造出的“室內滑雪+潮流運動”模式,都是對冰雪產業鏈的不斷延伸。這不僅是產業昇級的必由之路,更是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躍。那麼,怎樣纔能練好“雪外”的功夫,讓“冷資源”長久地熱下去?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冰雪季消費需求更加多元,“冰雪+”創新玩法受到追捧。各地文旅部門和雪場紛紛推出雪屋火鍋、圍爐煮酒、冰釣、雪地摩托等項目,吸引游客體驗“冰火兩重天”。

中國旅游研究院研究員韓元軍表示,我國冰雪旅游正從資源驅動走向設施、服務驅動,冰雪資源吸引人,暖心服務留住人。
韓元軍:新理念引領冰雪旅游目的地跨越式發展,建設友好型冰雪旅游目的地成為全行業共同的價值追求。以往冰雪目的地競爭主要靠產品,現在更強調服務、配套設施等,強調人的溫暖服務、熱情好客。冰雪旅游目的地、冰雪企業更加關注全鏈條、全環節服務,更多地站在游客視角提供產品和服務。
與此同時,隨著新雪季的開啟,中國正成為全球冰雪旅游愛好者的新興目的地。數據顯示,國慶後至春節前,使用非中國護照預訂國內航班的訂單量同比增長13.58%,哈爾濱、大連、長春、阿勒泰等地成為外國游客的熱門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