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有成果,企業有需求,中間的“鴻溝”如何跨越?天開高教科創園提供了一份獨特的“天津答案”。近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天津市委宣傳部指導的“青春華章·踏浪新質潮”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來到天津天開西青園、津南園開展調研采訪。

天開西青園展示重大創新平臺內容
“對企業來說,最怕的就是技術迭代慢,被市場淘汰。但現在,我們背後是整個南開大學的‘最強大腦’。”常興新能源的介紹人這樣感慨。在天開園,產學研融合讓企業、高校與科研人員結成了“創新共同體”,突破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共同催生著新質生產力的澎湃動能。
企業:從“單打獨斗”到“借船出海”
天津常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23年6月,依托南開大學陳軍院士團隊的核心專利技術,打造新能源電池及關鍵材料中試轉化平臺,是產學研融合的探路者。

常興新能源科技新能源電池原料陳列
高科技制造企業,市場競爭的核心是技術。過去,企業內部研發經常陷入瓶頸,僅靠自身力量較難推進。如今,常興新能源依托特種化學電源全國重點實驗室、高效儲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南開大學新能源電池創新團隊,打造新型電極材料,專注於高比能鋰動力電池、低成本鈉離子儲能電池等關鍵材料設計、模組研發、中試放大與產業轉化。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高校研究為依托,構建高校與企業雙向奔赴的高速通道,技術從實驗室走向中試,再到最終導入公司的智能化生產線,流程被大大縮短。
“2024年,常興新能源首條百噸級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和兆瓦時電芯中試轉化平臺首批下線電池材料,已應用於規模儲能、電動汽車和低空載人航空器等領域。”常興新能源的負責人介紹道。這意味著,依托高校“大腦”,企業生產力能被進一步放大,以更快速度,更高品質投向市場。
高校與科研機構:從“象牙塔”到“動力源”
產學研的融合,同樣為高校與研究所帶來了深刻變革。首批入駐天開園的企業天開燧世,作為腦機海河實驗室瞄准創新成果落地而成立的轉化企業,與天津大學、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聯合研究申報多個項目。成立一年內,即完成腦機接口軟硬件系統的自主知識產權布局,構建了從技術研發到產品落地的完整產業鏈。

天津大學安興偉團隊展示腦機交互“面向航天任務的人誤監測與調控系統”
瀚海星雲(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南開大學陳海華教授成果轉化科研研發型企業,在基礎醫學、應急急救、口腔醫學、康復醫學等多個領域與高校合作,為教育提供基礎支橕,對教學知識點開展實戰訓練,有效提昇學生技能操作水平,突破傳統教學形式等。
伽利略(天津)技術有限公司與北京理工大學聯合研發的BQR3智能四足機器人在中關村仿生機器人大賽——多足仿生機器人賽道中展現出非凡實力,作為技術融合和成果轉化的代表,該款機器人憑借其高性能的關節模組以及尖端的運動控制算法可適應各種復雜的地形環境,能夠實時處理多種復雜任務和數據,實現產學研通力合作,協同進步的成果。
天開高教科創園:做好創新生態的“建築師"
天開園的成功,離不開一套精准高效的政策保障體系。這些創新舉措如同為產學研融合鋪設了一條"無障礙通道",讓創新要素得以自由流動、高效配置。
園區以重點高校和“國字號”創新平臺為依托,打造以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科技成果轉化重點,配以設立專項資金、建立園區孵化轉化利益分享機制、推動天開園創業種子基金作用等措施,不斷推進天開區設施建設、服務水平、營商環境等不斷高效提昇。
天開園發展建設至今,早已用實際成果宣告:產學研融合是構建一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良性生態。當企業因此增效,高校因此增值,科研人員因此實現夢想,融合便擁有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在這裡,人纔、技術、資本、數據等關鍵生產要素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配置與互動,轟鳴著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最強音。天津也正用自己的智慧,貢獻著新時代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