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是知名度高的藥越容易被假冒,藥廠的打假人員撕開一包藥遞給記者一片,嚐嚐,酸的―――假的。國家藥監局稽查處處長邢勇說,2000年全國查處假、劣藥品涉案金額爲4.72億元,如果不打假,這些藥品將流向社會,進入百姓的藥箱。
去年藥品打假力度大成果顯著
在全國藥品監管工作會議上,國家藥監局局長鄭筱萸介紹說,去年全國共查處假、劣藥品案件4.86萬起,涉案金額4.72億元,沒收金額8668萬元,罰款1.06億元,責令1345家企業停產整頓,吊銷藥品生產批准文號38個,取締無證經營戶8686個,移交司法機關處理的案件147個,判刑7人。去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全國開展打假治劣的集中行動。湖北、河南、黑龍江等地通過全面突擊檢查震懾不法分子,上海、重慶、內蒙古等地採取集中銷燬假劣藥品等形式加強輿論宣傳,引起了廣大羣衆的關注,使更多人蔘與其中。
有記者詢問,2000年打假如此之多,是否會在社會造成假藥太多的輿論,鄭局長表示,1999年,全國查處假藥標識金額1.72億元,2000年加大了打假的力度纔有了4.7億元的成果,假藥直接危害人民羣衆的生命安全,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投入這項工作,所以打擊假劣藥品要大力宣傳。
如果不打,這4.7億元的假藥就會被國人吃了
國家藥監局稽查處處長邢勇對記者說,大體上假藥可分成兩類:一種是徹頭徹尾的假藥,即利用毫無藥理作用的物質(如澱粉、蔗糖等)冒充藥物生產片劑或膠囊出售。二是一些無生產許可證但在工藝上仿製真藥流通市場的藥品。製售假劣藥品的行爲屢禁不止,藥是治病救人的,如果國家不打假,這4.7億元的假藥流向社會,中國的老百姓就等於一年要吃4.7億元的假藥。那麼沒打擊出來的假藥能統計出來嗎?邢處長的回答是:沒法統計。
邢處長表示,現在打假比以前難了。他從抽屜裏拿出兩個差不多的藥品包裝盒讓記者分辨真假。這是一種南方某大藥廠的治療皮膚病的軟膏,生產批號、防僞標記一模一樣,在邢處長的指點下記者能分辨出印刷質量稍好一點的那盒是假貨。邢處長說:其實這個假貨也不是一點藥效沒有,但是誰能保證這種假貨的質量?邢處長介紹,打假人員的經驗在增加,製造假藥的手段也在不斷翻新,尤其在包裝上採用現代技術,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銷售假劣藥品花招迭出,不但有低價傾銷、高額回扣、現金交易、開具假髮票等手法,而且利用一些藥品批發企業來銷售假劣藥品。一些地區製售假劣藥品的違法犯罪活動屢禁不止,時常出現回潮。一個正規藥廠可以花費上億元改造生產條件、提高質量標準、開發新產品,有些還有大量的宣傳成本,一個造假小廠的成本能有多少?
所以假藥不僅使正規企業的利益受到打擊,還會擾亂社會秩序,破壞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單從數額來講,假藥比假煙、假酒的數字要少,但是它的社會危害大,社會關注度高,所以一定要打。
打的難度在哪裏?邢處長解釋,自己幹了這幾年打假工作,感覺到難就難在與其他領域的相關程度越來越高。邢處長介紹,自己很多次抓住了造假者,可是法律上的制裁有時候又很難。而且造假者的隱蔽程度越來越高。在廣東打假的時候,造假者把廠子建在山裏,而進山的路上設了監視錄像,打假者的車子一進山就被他們發現了。
還有一個更難的變化就是造假者的社會化傾向。有時候一個廠子是全村人的投資,是全村人的發財致富手段,有時候成了地方的經濟增長點。
有誰願意承認市面上自己的藥有假的
記者在北京採訪了三家有藥品被假冒的製藥企業,有兩家明確地告訴記者不能接受採訪,因爲擔心市民知道自己的名牌藥有假品而不敢買。另一家藥廠負責市場的工作人員接受了採訪,但是也不願讓自己的名字和企業的名字出現在報紙上。
這位工作人員是該廠專門負責打假的人員。在他的記事本上密密麻麻地記着自己去年下半年的行程:7月上旬―――河南查假包裝,7月中旬―――武漢與藥監局合作打假,8月上旬―――河南的濮陽處理個人舉報。8月中旬―――分別與江蘇、安徽的工商管理部門合作打假。他告訴記者,一般造假藥是產供銷一條龍。假藥廠看到什麼藥廣告做得多就跟着上什麼藥,現在廣告做得多的藥品都被造假者盯上了,廣告做得越火的藥就越容易被造假,而且賣得還特好。而假藥的暴利也吸引着中間商,許多售假者是真藥假藥混着賣。在河北某地的一家經銷公司,真藥假藥分開放,真的批往大城市,假藥批向小城鎮和農村。這位工作人員在農村看到走村串鄉的貨郎也在賣藥,但大部分都是假藥和過期藥。而打假人員和企業也面對着越來越多的風險。在一次跟蹤運送假藥車輛查找到
存放窩點的時候,對方几十個人全都掏出刀子、斧子,幸好後面有公安人員及時趕到。而對企業來說每年要支出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打假費用,也確實負擔不起。而企業也生怕自己的名聲被假藥毀了,形成一個“李逵怕李鬼”的惡性循環。瀋陽延風製藥廠是我國第一家生產“複方頭孢氨苄膠囊”的企業,該產品在瀋陽的市場佔有率一度高達95%。但好景不長,很快就有假貨上市,而且是你改我也改,你噴碼我也噴碼,這一消息被媒體曝光後,被假冒的真藥也無人問津了,僅半個月的損失就達150萬元。
這位打假者以自己的經驗告誡消費者,買藥還是要去大醫院大藥店,千萬別圖便宜。
假藥已成爲一個全球性的話題
1998年9月15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在這一天下發了長達4頁的69號文《關於查處進口假藥“菌必治”的通知》,通知聲明:目前在我國取得頭孢曲松(“菌必治”)進口藥品註冊證的,只有瑞士羅氏公司的頭孢曲松鈉(Rocephin)針劑,該藥正式更名爲“羅氏芬”。至此,沸沸揚揚的“菌必治”案終告平息。事情的經過是,進口抗生素類藥品“菌必治”,因被不少醫院用以治療性病而“供銷”兩旺,導致市場魚龍混雜。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市場監督局一位負責人介紹,1994年到1996年間,有關部門曾發過少量“菌必治”的一次性進口批件。按正常使用進度,這批進口藥早就該用完了,可直到1998年市場上的進口“菌必治”數量遠遠高於當時的進口量,且產地大都標註着意大利、韓國、印度等。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日前通知相關部門和地區,凡沒有合法手續進口的“菌必
治”一律按假藥查處。因爲那些沒有合法手續進來的藥,無法保證藥品中某些成分所要求的保存條件,質量無法保證。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公佈的材料顯示,每年在世界市場上出售的藥品中大約有7%的是假冒僞劣產品,這一百分比在巴西等南美國家達到30%,在一些非洲國家甚至高達60%。據WHO估計,世界假藥市場的年營業額約爲160億美元。製售假藥不僅在第三世界國家十分猖獗,就連美國這樣發達的西方國家也在所難免。1999年被英國警方抓獲的在地下工廠生產假藥的事件即有30多起。這還不包括尚未被破獲的假藥生產者。最出名的暢銷藥常常是衆多仿冒者生產的假藥目標物。雷尼替丁在專利保護期間全球各地至少有200家地下工廠在生產。到90年代末,美國的“偉哥”又成爲衆多仿冒者生產的主要假藥品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