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網消息:“芝麻,開門!”站在天津外國語學院內一座看似普通的三層小樓前,望着它鏽跡斑駁的鐵門,記者不由深吸一口氣。這座小樓就是市自然博物館前身―――北疆博物院舊址,現在它已成爲市自然博物館的館藏庫房,館內大部分藏品都被珍藏在這裏。走入位於一樓的古生物標本室,彷彿是穿越時光隧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數十個圓溜溜的恐龍蛋,被看似隨意地堆放在地臺上。灰色凝重的鐵架佔據了屋內的四面牆,上面擺放着各類古生物化石,已在這裏珍藏了半個多世紀,它們出土於甘肅慶陽、山西榆社、河北泥河灣和內蒙薩拉烏蘇。
來自內蒙古河套地區的標本中,一件河套大角鹿的完整頭骨及附有兩犄角的標本吸引了記者的視線。有意思的是,現代人見慣了雙角朝天長的鹿,乍一見它橫長的雙角,還以爲是看到了怪異的變種。據工作人員介紹,河套大角鹿生活在距今一萬年至二十萬年前,它們居住於溫暖溼潤的溼地,這反映了當時內蒙古地區的氣候比較溫和。面對出土于山西榆社盆地的短頭牛羊帶有左角的頭骨標本,不禁使人猜疑它到底是牛還是羊,仔細看,標本長了個牛腦殼,但犄角卻朝下,類似現代綿羊。
記者很快又置身於翩翩彩蝶的包圍之中。在昆蟲標本室內,記者見到了被稱作“夢幻中的蝴蝶”的金斑喙鳳蝶,它的後翅基部約1/3處金綠色微粒很密,端部2/3處金黃色的斑占身體一半面積,該蝶因此斑而得名。金斑喙鳳蝶列爲國家一級保護種類,極其罕見,自然博物館經兩年多的多方聯繫,最終交換成功,填補了館內昆蟲藏品空白。
古生物部的負責同志爲記者捧出一件他們新近徵集到的一件翼龍頭部化石標本,它出土於遼寧義縣王家溝,翼龍的上、下頜骨及牙齒均清晰可見,且頭部較大,在國內屬於罕見。
在動物標本室,記者見到雙目鸚鵡螺,這也是去年剛剛徵集到的。雙目鸚鵡螺因外形同鸚鵡相似,且殼身兩側內凹,極像人的雙眼而得名。由於它生活在外海200米深處,極難採集,故十分稀罕。據介紹,目前國內只有本市自然博物館收藏到這一標本。
美人魚在民間的美麗傳說曾讓無數人產生美好憧憬。記者在館藏庫房四樓見到了“美人魚”―――儒艮。工作人員說,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航行的水手們可能是因爲在海上航行的時間太長,於是把儒艮想象成有尾巴的美女。眼前的“美人魚”身長1米有餘,渾身閃爍着金色的光芒,讓記者的心也隨着它美妙地顫動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