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假期將至,各地紛紛打出“生態旅遊”的招牌吸引遊人。記者近日在秦嶺周邊地區採訪,置身山巒疊嶂綠水秀峯間,在感受着自然的神奇與瑰麗時,也爲日益 “升溫”的生態旅遊給環境帶來的影響感到擔擾。
近幾年來,作爲一種新興的旅遊形式,生態旅遊在我國可謂方興未艾,迴歸大自然逐漸成爲一種時尚。僅在有 “生物寶庫”之稱的秦嶺地區,目前已有數十個森林公園、旅遊度假區等相繼建立。但由於一些旅遊開發項目缺少科學的規劃與管理,也出現旅遊開發到哪裏,污染與破壞就帶到哪裏的苗頭。一些地方甚至已對秦嶺地區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地帶形成“蠶食”、“圍攻”之勢。
隨着生態旅遊熱的興起,就連素有“太白積雪六月天” 美譽的秦嶺主峯太白山,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記者旅遊旺季在太白山主峯看到,被扔下的塑料袋、飲料瓶等廢棄物隨時可見,一些遊客不顧提示牌的勸告,隨意越過保護柵欄,踐踏植被和雪景。據專家介紹,太白山頂峯的生態日容量最大爲187人,而旺季通過太白山森林公園上行到太白山頂峯的人卻日達千人。這種超負荷的生態承受力,對這裏著名的第四紀冰川遺蹟的破壞顯而易見。
另據一些環境保護專家介紹,生態旅遊以迴歸自然爲宗旨,應以認識自然、欣賞自然、保護自然、不破壞自然的生態平衡爲前提。但目前各地不少生態旅遊區卻出現了盲目建設的“城市化傾向”。在一些生態旅遊區的核心地段,如嶄新的旅館與廟觀時隱時現,水泥路混凝土路比比皆是等等。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僅參加生態旅遊的旅遊者對“ 生態”感到“陌生”,其組織者,如旅行社及其導遊,也知之不詳;而許多生態旅遊區的管理者對其也知之甚微。這說明,開展生態旅遊不僅要求旅遊者具備一定的環保意識和知識,更對旅遊活動的組織者、旅遊目的地的管理者提出了“保護生態”的新課題。(李勇 馮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