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佈7條戶口全面放開准入標準,尤其在直系親屬投靠、外來投資、大中專畢業生分配、外來務工人羣戶籍管理上有重大突破
在石家莊市區生活的30萬外來人口是最大受益者,近幾天辦理進市手續的相當部分是在石的外來務工者
8月1日,河北省石家莊市戶籍改革全面實施,市內六區戶口全面放開。此次改革之徹底、動作之大,開省會城市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先河。
在石家莊一家新聞媒體工作多年的孫先生,夫婦兩人均沒有本地戶口,爲了生孩子只好到老家開證明,在這次戶籍改革中,他拿着一家三口的遷入證明,到戶籍部門10分鐘就辦理好所有進市手續。在石家莊市某飯店打工3年的進城務工青年劉某,來自河南農村,受此次戶籍改革之惠,只花了3塊錢工本費就把自己的身份變成城市戶口。截至8月10日,石家莊市僅橋西區一個區,就已爲263人辦理戶口遷入手續。
城市戶口延續幾代人的夢
據石家莊市公安局戶政處處長錢愛梅回憶,解放後相當一段時間,石家莊市市區戶口始終處於控制發展中,按照國家規定,每年石家莊市市區農轉非指標是正式人口的千分之二。以致當時有人戲言,跑下一個進市指標難過娶媳婦。直到1984年,鐵板一塊的城鎮戶籍管理出現鬆動,石家莊市市區出現自理糧戶口,主要針對在市區發展中失去土地的郊區居民。這種準城市戶口與城市戶口區別,可以憑糧本在糧店買到高於平價糧低於議價的糧食。
儘管政府對城鎮化進程沒有全面放開,但絲毫不影響老百姓進城的決心,尤其是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農民,不管政府如何控制疏導,他們仍要到城裏打工,於是,涌進城鎮沒有城市戶口的外地民工越來越多,他們以特有的肯吃苦精神在城市裏佔據了一席之地。
1992年全國各地忽然出現買賣戶口,國家多次下文嚴禁買賣戶口,但是地方政府依舊擋不住來自民間的自發的進城熱潮,石家莊的城市戶口曾經炒到3萬元一個,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外地人成爲第一次城鎮戶口熱的受益人羣。爲了推進城鎮化進程,從1995年開始,國家開始認可戶口買賣,百姓自發熱情轉爲政府行爲,戶口買賣費確定爲城市增容費,石家莊市每發放一個城市戶口要收1萬元城市增容費。當年8月10日到23日,石家莊市便爲兩萬人辦理市區戶口。如此高漲的進城熱情讓政府部門招架不住,公安、教育部門開始擔心,落戶的外地人中55%是17歲以下的青少年,正處於適齡教育階段,是否對全市各中小學校造成就學壓力。只放開了兩個星期的戶籍政策立刻停下來。9月1日,石家莊市各中小學校開學,政府官員發現他們擔心的入學潮沒有發生,許多已經辦理石家莊市戶口的外地學生仍在原籍上學。此次戶籍改革有驚無險,戶口買賣又開始運轉,到1995年底,石家莊市區戶口發放3萬多個,隨着戶口含金量越來越低,市區戶口由熱銷轉入平和。
爲什麼要搞戶籍改革
今年2月,臧勝業出任石家莊市市長,此前臧任邢臺市市委書記期間,在河北省地級市中率先進行戶籍改革,取得比較突出的政績。
新市長上任伊始,目光首先盯在石家莊市區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在一次動員會上,他說,戶籍管理已經成爲石家莊市持續健康發展的瓶頸,石家莊是新型城市,非農業人口在全市總人口中比重偏低,只佔24%。石家莊市的常住戶口189萬,2000年11月第5次人口普查的數字是218萬多,有近30萬流動人口在市區生活工作。而從長遠看,加快城市化,廣泛吸引各種人才,有利於拉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石家莊市公安局戶政處處長錢愛梅解釋說,一個農民創造的價值、國內生產總值、消費水平和城鎮人口比是1∶5~8,市長的觀點很明確,既然要搞戶籍改革,就要徹底取消不適合社會發展的各種限制。石家莊市戶籍改革仍引起一些行政部門擔心,一種觀點是,像石家莊市這樣200萬人口的大城市戶籍改革要慎重,應一步一步的來。
採訪中,一些政府工作人員認爲,石家莊是全國人口密度最大的省會城市之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達1.63萬人,放開戶口限制勢必增加城市壓力。一是城市有大量下崗職工,外地人進來了,與城裏人搶工作,增加再就業工作難度;二是市區大中小學校班容量已經飽和,外地孩子來了,增加就學壓力;三是這些外地人變成城市人,如果沒有工作,按照國家規定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他們要享受政府的生活補助,增加財政困難。此外還有來自城市交通、社會治安、計劃生育等方面的壓力。
石家莊市公安局戶政處長錢愛梅則認爲,城裏有些工作崗位,就是外地人不來,城市人也不願意去,既然外來民工幹了這項工作,爲什麼不給他們一個戶口呢?班容量較大的中小學校只侷限在教學質量較好的學校,全市整體教育還沒有出現這種狀況,石家莊中小學校辦學規模正在擴大,社會力量辦學力度正在加大,入學難問題不會成爲主要問題。外來人口進市的先決條件是有一份工作,能夠生存,老百姓不會因爲一個戶口,而不顧生存條件盲目進城的。
戶籍改革的核心是實現人口居住地管理。在市長臧勝業的支持下,石家莊市區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和小城鎮戶籍改革同步進行。
今年3年,石家莊市市區調整,取消郊區,建立裕華區,市區人口增加15萬,市區面積擴大1/3,面積達到455平方公里,市區可持續發展的藩籬打開了,按照石家莊市城市1997年~2010年發展規劃,市區空間拓展到1885平方公里。6月29日,石家莊市政府批轉市公安局、市計委《關於石家莊市區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意見》,並在本地新聞媒體發佈,8月1日戶籍改革正式實施。此政策公佈7條入市標準,尤其在直系親屬投靠、外來投資、大中專畢業生分配、外來務工人羣戶籍管理上有重大突破。具體如下:有合法固定住所並用常駐戶口的職工、居民可以申請其配偶、子女、父母與其共同居住生活;外地公民被市內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工商服務業聘用爲管理人員或專業技術人員、工作滿一年以上者或招聘爲合同制工人就業滿兩年者,可以憑單位證明遷入本市;凡在市區購買商品房的外地公民,可以進市;在市區投資興辦實業及經商的外地公民均可將戶口遷入石家莊市;對於戶口在外地的大中專畢業生,只要是本科以上師範類畢業生、大專以上非師範類畢業生、特殊專業中專生,在市區有接收單位的,均可辦理進市手續。
石家莊市戶籍改革突破禁區,大家的反應是強烈的。在石家莊市區生活的30萬外來人口是最大受益者,來自市公安局的消息,近幾天辦理進市手續相當部分是在石打工的外來務工者。據預測,辦理入市戶口高峯將在8月中下旬出現。從石家莊市戶籍管理變遷可以看出,政府的觀念在變化,老百姓的觀念在變化,市長臧勝業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石家莊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不完全取決於戶籍制度,而是取決於有沒有經濟利益,說白了就是有沒有事幹,有沒有錢賺,有沒有飯吃。”(許海濤)
解讀戶口真實意義
對於一個城裏人,也許並不覺得戶口有多大作用,而對於在這個城市漂泊奮鬥多年的異鄉人,戶口就是一個標誌———沒有它,會處處覺得彆扭,比如不能平等地參加應聘,不能選擇入校,不能……
一個城鎮戶口實在承載了太多內容,意味着身份不同,意味着城鄉差別和工農差別,意味着特權。在計劃經濟時代,一個戶口曾起着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入學參軍、買糧買副食品都離不開它,死的戶口把活的人綁在了一個地方。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進城務工羣體、異地流動人才,使城鎮戶籍政策受到強烈衝擊,隨着城鎮化步伐加快,戶籍制度堅冰正逐步被打破:上海1996年就率先在浦東新區推出“藍印戶口”政策,前不久,杭州率先實現網上戶籍遷移,廣西宣佈將以身份證制度代替戶籍管理制度,等等。
國務院近日批轉了公安部《關於推進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對辦理小城鎮常住戶口的人員,不再實行計劃指標管理。
這是一條重要訊息。戶口其實就是本地區居民的一種身份和戶籍證明,人口登記不應涵蓋過多計劃管理職能。由於歷史原因,一些城市和部門人爲地賦予了戶籍更多職能,人爲地製造了各種差異和不公平。
當然,一些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也擔心:戶口一放開,就業、住房、治安、交通等壓力增大了怎麼辦?其實戶籍制度改革本身就是一個漸進過程,需要在改革發展中解決問題,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關鍵看是否有利於城市建設和發展,是否有利於人口素質提高。
只有取消人爲的藩籬,允許城鄉勞動力在同等條件下合理有序的競爭,才能使城市真正充滿活力和希望。
解讀石家莊市戶籍改革,爲我們思考中國現代化、城鎮化進程,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藍本。(來源:《中國青年報》/張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