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昨天獲悉,繼水稻基因組、家豬基因組研究之後,我國科學家又啓動了家雞基因組研究。專家稱這是我國農業基因組研究的又一里程碑。
據國家“863計劃”生物工程技術主題專家組副組長李寧教授介紹,全部測序工作大概需要經費2億元左右,這與人類基因組工程所需的30億美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雞基因組的研究卻意義重大。在過去的10年裏,我國雞肉產量由3000萬噸上升至6000萬噸。目前,國內雞產品佔畜牧業產值的30%,年出口約9億美元。而經過良種改造後,出口可增加10億美元以上。由於口蹄疫和瘋牛病等大牲畜惡性傳染病的流行,畜產品需求有向家禽類轉移的趨勢,家禽將是更安全、高品質的食品。
中國農科院研究員李東認爲,和哺乳動物不同,以雞爲代表的鳥類的基因組較小,它大約只有人的三分之一,且鳥類的差異性比哺乳動物的差異性小得多。研究雞有“觸類旁通”的效果。李寧教授指出,鳥類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都能辨明方向的磁場識別能力一直是科學界的待解之謎,如果讀出雞的“生命天書”,對科學研究將具有重大意義。
科學家的另一個設想是,將雞作爲一種基因試驗動物,以彌補哺乳動物實驗的不足。利用鳥類做出的疫病模型可以篩選出對人體有用的新藥,但這都需要先掌握鳥類的基因圖譜。
據悉,一些發達國家也在從事雞基因的研究。國內外同行正在商討讓中國牽頭,來共同完成這項基因組研究。(特派記者 薛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