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來,在美國出臺的一些對外政策和國家安全文件中,經常出現“無賴國家”這個概念。那麼,所謂“無賴國家”究竟是指哪些國家?現在爲什麼又放棄了“無賴國家”這一稱謂?
被美稱爲“無賴國家”的國家
在美國,“無賴國家”這一稱謂很早就出現了。20世紀70年代前後,“無賴國家”通常用來指稱那些“內部統治令人憎惡”的國家。但在當時,“無賴國家”的概念尚未被廣泛、正式地運用於官方場合,也沒有上升爲外交或安全戰略的正式術語。
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國國務院開始圍繞“國家發起的恐怖活動”問題撰寫年度報告,其評價“無賴國家”的標準,開始從評價有關國家的“內部問題”轉向評價它們的“對外行爲”。90年代以後,克林頓政府進一步明確了“無賴國家”的概念。冷戰剛結束,克林頓就在布魯塞爾闡述了關於“無賴國家”的觀點,認爲“現在顯而易見的危險”是“諸如伊朗和利比亞等‘無賴國家’的導彈”給歐洲造成的威脅。這是美國官方高層首次使用“無賴國家”概念。美國某些人認爲,“無賴國家”構成了三種威脅:在國內,它們奉行美國不贊成的政策;它們威脅美國的盟國和總體的穩定;在戰略上,其中的一些國家有發展大規模殺傷武器的潛力,這些武器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對美國構成威脅。朝鮮、伊朗、伊拉克、南斯拉夫、利比亞等國,均在美國“無賴國家”名單之上。
事實表明,美國之所以炮製“無賴國家”這一說辭,歸根到底是出於自身的戰略利益需要。
美遏制“無賴國家”的政策及其演變
兩極格局瓦解以來,美國成爲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其對外政策的重點之一,是應付所謂“無賴國家”構成的威脅。美國發現孤立上述國家比較容易,便對它們實施了一系列戰略遏制、打壓措施。一是以“維護地區安全”、“維護人道主義”爲名,對這些國家進行軍事打擊。二是實施嚴厲的制裁,以期最終促使“無賴國家”政權垮臺,由一個與美國“全球政策”相吻合的政權取而代之。長期以來,美國先後對古巴、朝鮮、利比亞、伊朗、伊拉克、南斯拉夫等國,實施了各種方式、不同強度的經濟封鎖、政治打壓和文化滲透。
但是,美國圍堵、打擊這些國家的政策,並沒有取得美國所期望的明顯效果。這些國家並未屈服於美國的壓力,反美情緒反而更加高漲。薩達姆仍在繼續執政,金正日和卡斯特羅也是如此。他們受到了遏制,但是沒有被毀滅。不僅如此,這些國家不斷加強外交工作,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與理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與此同時,世界多極化趨勢不斷髮展,幾乎沒有一個美國之外的大國或國家集團(甚至包括歐盟許多成員國)完全同意上述做法的正確性,它們往往通過直接的或間接的、隱蔽的或公開的方式,向這些國家提供必要的聲援和人道主義援助,對美國的政策提出挑戰。
在謀求“一超獨霸”的戰略空間不斷遭受擠壓的情況下,美國當局開始被迫局部調整了它的對外戰略,以求維持其在跨世紀世界格局中的主導地位。美國開始適度緩解與曾被其視爲“無賴國家”的古巴、伊朗等國的關係。2000年6月,美國正式宣佈將放棄“無賴國家”概念,改稱“令人關注的國家”,並部分解除了對伊朗、利比亞、朝鮮和古巴的制裁。這表明美國對這些國家的政策有了一定程度的調整,由“遏制”轉向“遏制加接觸”。雖然其表面原因如美國某些人所說,是這些國家“出現了一些有利於美國的變化”,但是,其深層次原因實際上恰恰表明,美國已認識到“遏制”政策的侷限性,即如果沒有其他國家的有效配合,對所謂“無賴國家”實行“遏制”和制裁,根本就達不到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