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12月30日上午,就在迎接新年的喜慶氣氛之下,江西省萬載縣黃茅鎮潘達煙花製造有限公司接連發出四聲巨響,又一件血淋淋的煙花爆竹大爆炸慘劇發生了,據有關部門公開發布的消息稱,此次事故中死者共有14人,另有61人受傷住院。
這是近兩年來江西發生的第四起和煙花爆竹有關的重大安全事故。此前,2000年的“3·11”萍鄉上栗縣特大爆炸事故,造成33人死亡、12人受傷;2000年的“8·4”萍鄉上栗縣重大爆炸事故,造成27人死亡、26人受傷;2001年的“3·6”萬載芳林村小學重大爆炸事件,造成42人死亡、27人受傷。面對這一連串血淋淋的數字,我們很想問一聲,這樣的慘劇何時纔會是最後一次?
對於此次事件的善後,相信有關部門會作出適當的處理,但我們還是不能不擔心,在一連串事故之後,素有花炮之鄉美譽的萬載究竟該何去何從?
問題一:不被“炸死”就得“餓死”嗎?
據在萬載採訪的記者報道,當地農民中有一句話叫“與其餓死,不如炸死”,難道萬載人的生活方式真的只能在這兩種極端之間作痛苦的選擇嗎?
有關資料顯示,地處贛西北的萬載縣,是有名的“花炮之鄉”,據不完全統計,全縣有大小花炮生產廠家300個,在總人口46萬人中,從事花炮加工行業的就達10萬人。他們的產品除暢銷全國各地外,還遠銷歐美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每年的鞭炮生產稅要佔萬載縣財政收入的四成左右。
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花炮生產的的確確是萬載的支柱產業,如果放棄這個強項,就等於砍去當地財政的一條腿,不但老百姓的就業、生活會發生問題,就連地方政府的正常運轉也會發生很大困難。但這個現狀絕不能簡單等同於離開了花炮,農民就會餓死;而從事花炮生產更不能簡單等同於被“炸死”的悲慘命運。
萬載縣縣委書記黃文知在2001年10月底接受人民日報記者採訪時曾強調,萬載的農產品,被全縣千餘家企業加工成400餘種品牌,銷往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而花炮種類,僅佔全縣農副產品的1/3。也就是說,除了從事花炮生產,在這塊地少人多的農區,富餘勞動力的選擇並不是唯一的。
那爲什麼衆多富餘勞動力不約而同地要去爭搶花炮生產這條獨木橋呢?爲什麼這種外國人不做的危險活計,萬載人就非得沒完沒了、前仆後繼地做下去呢?有記者在深入採訪了當地的教育狀況之後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還有什麼能像鞭炮這樣能賺錢、又不需要多少技術和成本的活計?
問題二:安全生產有多難?
上文提到的江西上栗縣也是以生產花炮而聞名的,在那兩次重大事故之後,有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雖然我們不能保證上慄的花炮生產已經絕對安全,但至少從2000年“8·4”事故之後,尚未有類似的爆炸事件報道見諸媒體。上慄究竟採取了那些措施呢?
上栗縣年財政收入的80%來自煙花爆竹業,全部退出是不現實的,如何保證安全生產纔是地方管理層要重點考慮的。2000年“3·11”事故後,上栗縣取締了2000多家小企業、小作坊,但是,光取締不是辦法,還必須疏導。對此,江西省採取了建設基地、扶持重點,嚴格管理、確保安全,層層落實責任制等措施。而上栗縣因有切膚之痛,落實這些政策較爲到位,雖然關了很多不合格的廠家,但稅收還有增加,也未再出較大的安全事故。
江西省省長黃智權在2001年8月底接受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節目採訪時提到,煙花爆竹生產、流通、儲存、運輸,無論哪個環節不做好就容易發生事故。江西省已經開始通盤考慮如何調整結構逐步退出這一領域。
其實有資料顯示,溫州也曾有過較大規模花炮生產的歷史,但現在提到溫州,人們聯想到的總是靈活多變的經營模式,勇於開拓的創新膽略,有誰還會想到溫州人也曾在花炮生產這隻火藥桶上討過生計呢?現在到溫州黃頁的網站上去搜索一番,只有兩家花炮生產的上游企業登記在案,顯然,只要有可能,有誰不願意離危險遠一點呢?
問題三:花炮生產還能走多遠?
這個問題有兩方面的含義。
先讓我們來看去年春節過後的一組數據:據統計,農曆除夕至正月初五,全國共發生火災6493起,死86人,傷57人,直接財產損失2140萬元,其中因燃放煙花爆竹引起的火災2315起,佔總數的35.7%。而因爲燃放煙花爆竹導致的人身傷害還未計在內。
一些有識之士早就指出,燃放煙花爆竹除了以上危害,還會對大氣質量造成極大污染,這種風俗其實早該移易。國內一些城市在這方面已經先行一步,通過立法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或是控制時間地點燃放煙花爆竹,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2000年12月,北京特別提出要把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同北京市申奧工作密切結合起來,絕不能因禁放工作出現問題而影響到申奧,他們還要求全市18個區縣的負責人簽訂《北京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工作責任書》,將禁放工作執行的情況與領導幹部的政績考覈緊密結合起來。
這樣的措施在全國各地逐漸推行看來已經是大勢所趨,國內的煙花爆竹市場將越來越小,那些將煙花爆竹作爲主業的地區在不久的將來就會面臨着主動撤出還是面對萎縮的市場被動退出的問題。
另一方面,現在已經有了一些不用炸藥的新型煙花爆竹出現在市場上。比如新加坡一年前研製成功的“科技爆竹”,是利用壓縮的空氣來代替傳統的火藥,當壓縮空氣打入時,鞭炮串就會爆開,散發出裏面的彩色碎紙,一樣的“有聲有色”。而就在專門介紹煙花產品的網頁上,已經有一種無火藥、無爆源、無毒害、無污染、無噪音的禮賓花在叫賣,生產商便有來自萬載的,其價格也只要5元一支。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煙花爆竹產業本身就面臨着一場革命,我們究竟是順應潮流迎接這種革命還是冒着生命危險將傳統的生產方式進行到底呢?這值得從業者以及管理者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