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布什2月22日在清華大學發表演講後回答提問時曾說到:“美國人現在非常注意我訪華的整個行程。”這句話清楚地表明,美國總統在進行重大外交活動的同時,實際也在運作國內政治。只有瞭解這一點,才能對美國政要在外交活動中的言行有更真確的意會。
《華盛頓郵報》21日的報道說,白宮不安排布什住釣魚臺國賓館,要求儀仗隊的規模不要太大,是因爲美國保守派不願意讓布什顯得“受到共產黨政府過分熱情的歡迎”。這些也表明,布什的行動需要迎合他的政治基礎——共和黨保守派的想法。
布什總統在4個月內兩次訪華,說明他看重美中關係。美國駐華大使雷德說:布什總統的到訪與30年前尼克松總統的“破冰之旅”恰成歷史性巧合。“我們對總統將訪問安排在這一富有紀念意義的日子感到非常高興。這表明布什總統高度重視美中之間的雙邊關係。”但在美國國內,幾乎所有報道都說布什決定在這個日子訪華“純屬偶然”,沒有特別的考慮。
當前除了反恐和本土安全兩大問題外,美國國內有三件事是布什在出訪時仍須時刻牽掛的。第一件是安龍破產案。美國國會總審計署已決定將身兼國家能源政策發展小組主席的副總統切尼告上法庭,要求他公佈與安龍案有關的一批文件。這是國會總審計署81年曆史上頭一次動用法律手段要求副總統公佈文件。國會也有8項調查在追查安龍公司的政治和商業交易。安龍案這樣追下去,會不會是“老鼠拖木銑——大頭在後面”呢?第二件是年底就要舉行國會中期選舉。民主黨目前在參議院佔1席優勢,已令布什政府感到芒刺在背。共和黨在衆院雖仍佔6席多數,但這個“天”說變就變。共和黨若失去參衆兩院的多數,布什政府今後兩年的執政就將困難得多。因此中期選舉“茲事體大”。第三件就是美國的經濟仍未走出低谷。這三件事互相交錯,處理不當將影響布什連任下屆總統。值此多事之秋,布什不得不更加依靠共和黨保守派的政治支持。作爲回報,他在內政外交上也就要更加明確地反映右翼保守勢力的訴求。
就在布什抵達北京前,共和黨保守勢力老大傑西·霍爾姆斯在報上發表文章,要求布什向中方提出“宗教自由”、“解放軍威脅臺灣”和“中國幫助‘邪惡軸心’”三個問題。他甚至把中國也列入“邪惡軸心”。
儘管霍爾姆斯對中國的認識還停留在尼克松訪華之前,廣大美國民衆對中國的瞭解卻已與時俱進了。2月15日出版的美國新聞週刊有一篇文章說,“最近到過中國的美國民衆描述的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存在的中國。”文章說,美國民衆對中國的仇視在減退,對中國的看法在變得客觀。在美國民衆心中,中國是一個善意的國家。“只有我們意識到,中國如同別的國家一樣有自己的苦衷和雄心,中國和美國的關係纔會有真正的改變。”
布什總統當然不能忽視來自公衆的聲音。《紐約時報》23日的報道說,兩國領導人“都清楚地感覺到,強調積極方面符合他們的利益”,“挑起相互間爭鬥是沒有意義的,至少目前如此。”文章還說,兩位領導人並沒有粉飾他們在臺灣、武器擴散和人權問題上的分歧。在得體的交流中,雙方都使用精心挑選的言辭堅持各自的立場。中國領導人和普通中國人都尋求對他們國家作爲大國的尊重。江澤民主席很高興布什在會談中已經表明贊成一箇中國的原則。
對美中關係的發展來說,布什訪華中的另一個細節或許更能反映他此行的意義:布什登上長城後問陪同的人,當年尼克松來這裏時走到了哪裏?他一定要比尼克松再往前多走幾步。這是意味深長的。美國駐華大使雷德說:“我們已經擁有這樣的歷史性機遇。重要的是不能讓我們的後代認爲我們坐失良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