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無人飛船總設計師戚發韌今天在這裏說,“神舟三號”無人飛船的發射成功和返回表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技術日臻成熟,爲不久的將來把中國航天員送上太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飛船研究員戚發韌去年新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正在這裏參加中國工程院第六次院士大會。
戚發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神舟號”飛船和返回式衛星同屬返回式航天器,但由於飛船載人使兩者之間的技術水平和技術難度大不一樣。飛船除對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外,還必須配備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儀表與照明、應急救生、通話、圖像傳輸和手控等載人特有的分系統和設施。
他介紹,按照設計,“神舟號”飛船可乘載2至3名航天員,再加上爲保證航天員生活和工作的一整套設備以及執行特定任務的有效載荷,飛船比返回式衛星的重量大幾倍甚至十幾倍。因此,需要像“長征二號F”這種大型運載火箭才能將飛船送入太空。
此外,技術人員還必須對航天器環境條件、航天器運動、航天器可靠性和安全性進行全面控制。
戚院士說:“神舟一號、二號飛船相繼發射成功後,工程技術人員進行了認真的總結,採取各種技術措施,研製成功了性能更好、功能更全、可靠性更高的三號飛船。”
“神舟三號”無人飛船3月25日22時15分發射升空,4月1日16時51分順利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地區着陸。
戚發軔說,“神舟三號”着陸緩衝發動機在飛船着陸前工作正常,返回艙落地後結構良好,艙體密封良好,艙內儀器設備安裝狀態沒有發現變化,艙壁防熱結構完好無開裂。
他說,“神舟三號”飛行試驗的任務之一是繼續考覈經過改進的飛船在軌技術和返回技術。飛船在七天在軌運行期間,各分系統工作正常,在軌技術成功地通過了考覈。
“神舟三號”飛船的軌道艙和返回艙裏裝有擬人載荷系統,可以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系統中的心跳、血壓、耗氧及產生熱量等多種太空生活的重要生理參數和生理效應,模擬航天員話音,並隨時受到飛船上有關係統和地面指揮控制中心的監控。
戚發軔說:“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這方面試驗的成功,爲航天員上天后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以及航天員的醫學監督和醫學保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他說,中國發展飛船雖然起步較晚,但技術起點高,一步到位。“神舟號”飛船達到了目前載人飛船的國際先進水平。”
據瞭解,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實施載人航天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