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今年在過“國際友好城市年”,有關活動一個接着一個:意大利文化周、世界天津人聯誼會、友城體育交流大會、城市發展論壇、外籍人士重返天津、友城廣播電視節目展播周、國際旅遊節、日本豐田音樂會……天津人在這些活動中大飽眼福、耳福,天津人更爲中國友好城市活動肇始於自己這座城市而自豪。
“天”“神”之合
天津人每每驕傲地回憶起本市率先打開對外交流之窗的歷史,都要提起這段佳話:
時光之箭回溯到30年前的10月11日,日本神戶市市長宮崎辰雄率領一支日本青少年友好訪華團,在北京體育館與中國青少年比賽游泳。周恩來總理接見了這位來自友好鄰邦的市長。宮崎市長對周總理說:“神戶港常有中國船隻停泊,我想在岸上搞一個地方,使中國船員可以上岸住宿或休息。”周總理迅即接過話茬笑道:“天津新港有相當多的日本船來,也有船到日本去,我在1919年離開日本就是經神戶到天津的。”
“我們神戶和上海或天津等港口城市結成姐妹城市怎麼樣?”日本市長不失時機表達出醞釀已久的願望。
周恩來總理當即指示中日友協會長廖承志研究此事。細心的周總理又說,國外一般稱“姐妹城市”,建議這個稱呼改一改,否則誰是姐姐,誰是妹妹呢?不如稱爲“友好城市”。宮崎市長表示贊成。1973年4月,廖承志率中日友協代表團訪日,作爲一份“友好的禮物”,表示天津願同神戶結成友好城市。同年6月24日,在天津人民禮堂,由宮崎辰雄市長率領的神戶市友好代表團和1900名天津市民濟濟一堂,歡慶兩城正式結爲友好城市。天津與神戶,地理相近,地位相似,都是工商業港口城市。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而神戶也有“神仙之門”之意。“天”“神”之合,彷彿是一種“天意”。
此後,天津又不斷首開紀錄:第一次授予外國市長爲“榮譽市民”;第一個創辦日式酒吧;第一個開通國際客貨班輪;第一個設立外國銀行辦事處;第一個建立外國產品展示館;第一個接受外國政府援助建設代謝病防治中心……隨着天津陸續與世界上22個城市結爲友好城市關係,另與38個國外城市結爲友好合作關係,天津已經與國際社會建立起穩固的聯絡與交流。
從友好到合作
1984年,天津港的貨物年吞吐量已從10年前的不足千萬噸,陡然增加至2000萬噸。碼頭設備明顯不敷使用,壓船壓港嚴重。有的外國船隻到港,甚至得等上半月一月方能卸貨。當時的李瑞環市長向國際大港神戶發出了求援的信號。
同年3月,由原神戶港灣局局長鳥居幸雄率領的顧問團一行12人,火速趕赴天津新港,提出了“靠船墩”過泊及近距離利用汽車運輸等應急方案,使壓港現象很快得到緩解。日本專家還提出,未來國際海運的主流必將是集裝箱運輸,天津港應當早做相應規劃與建設。
時至今日,天津港年吞吐量已過億噸,可泊10萬噸級船舶,與世界上17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300多個港口保持貿易往來,集裝箱運輸一年已達200萬標箱,成爲躋身於世界前20名的國際性大港。眼觀當今的輝煌,天津人仍然十分懷念當年曾經助過一臂之力並很快就因病作古的鳥居幸雄先生。已任全國政協主席的李瑞環,對於那段往事更是難以釋懷。2000年,他訪問日本時,特地向日方問起鳥居幸雄家人近況,並囑咐身邊工作人員,一定要儘快安排他們再來中國看看。沒過多久,李瑞環主席便在人民大會堂見到了鳥居幸雄先生的夫人鳥居貝子一行。李瑞環深情地說:“我們要不忘老朋友,結識新朋友,永做好朋友。”鳥居貝子則激動地表示:“我要一輩子致力於日中友好……”
對於神戶人民的深情厚意,天津人民是不會忘記的。1989年,神戶市斥資1億日元,在天津建成一個飛瀑濺玉、花團錦簇的“神戶園”;兩年後,天津市在神戶六甲山建設的“依留亭”與“天津森林”,便成爲當地居民休閒的好去處。1996年1月17日,神戶發生大地震,天津迅速空運去救災物資。災後神戶展開了艱難的重建,並在新建的人工島上闢出一片地,設立“新中國人街”。
全方位融入世界潮流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神戶市前議長中村勝彥就推薦其表兄谷川一夫在津投資50億日元,興建生產水晶製品等產品的高科技企業。沒過多久,美國費城市政府又多次出面做工作,使得“中美史克”落戶天津。該廠生產的“康泰克”膠囊,曾經一度佔據了中國1/3的感冒藥市場。
時至今日,究竟有多少國外企業通過友好城市渠道進入津門,人們已經很難說清。不過,由友好城市活動所開創的國際間全方位實質性交流與合作,早已結出豐碩成果。迄今,天津市已經累計批准外商投資企業1.5萬家,它們來自110多個國家與地區,其中66家屬於世界500強。友城之間教育界、科技界、文藝界、體育界、新聞界的互訪更是頻繁。
天津市政府外辦主任田貴明博士對記者說:“在當今世界上,城市居民已有一半。在未來25年內,世界上2/3的人口將成爲城市居民。做好城市之間、人民之間的友好工作,就能更好地鞏固和維護世界和平,爲我國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