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何加正 |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代表、各位來賓:
上午好!我發言的題目是:互聯網的今天和網絡媒體的歷史責任。在有限的時間裏想就兩個問題談點看法:一,怎麼看待今天的互聯網;二,網絡媒體有什麼樣的歷史責任。
怎麼看待今天的互聯網
比起兩年前,互聯網好像再難成爲社會熱烈討論的話題了;在有的人眼裏,互聯網只不過是一現的曇花。
互聯網到底怎麼樣?最近我看到一個材料,說中國的互聯網用戶總人口已達5660萬,躍居全球第二位。我不知道這個材料的可靠性如何。據說調查者是一家全球性的權威機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公佈的數字是4580萬,半年增加了1210萬,增長率爲35.9%。不管怎麼說,中國上網人數在快速增加是不爭的事實。兩年前,很多人只是在聽別人說互聯網,現在,他們已成爲一個熟練的網民,熟知很多網站。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中國的互聯網正在不可阻擋地向前發展着,而且正在走向正常健康發展的軌道。
有人不理解:納斯達克股市一落千丈,反彈無力;投資者對網絡惟恐避之不及,網站投資難尋;很多曾經輝煌一時的網站虧損經營,舉步維艱;蜂擁而至的傳統媒體的人才,現在又紛紛迴流,互聯網已不是一些人的首選職業。這一切該怎麼解釋呢?
其實,這隻能說明,互聯網的發展已從昔日的躁動式發展迴歸到了正常式發展。健康的事業應該是艱難的事業、艱苦的事業。沒有艱難的跋涉、頑強的抗爭、苦苦的探尋和種種的磨難,互聯網就不可能茁壯成長。現在,經過互聯網業界的同仁們不懈努力,人們已經看到許多不凡的業績。
事物的發展是不能超出客觀條件許可範圍的。一項事業的存在價值和它的發展空間,從根本上說,是由社會對它的需要程度和依賴程度決定的。很多人把眼光盯在社會對互聯網的認識上,認爲人們的認識愈到位,上網的人愈多,互聯網的存在價值就愈大。這當然是互聯網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和前提。但是,必須看到,人們的認識是一方面,需要又是另一方面。認識不等於需要,更不等於依賴。只有在現實生活中,“需要”被突顯出來的時候,提供服務、滿足這種“需要”的主體纔會獲得應有的社會地位;而社會一旦到了“依賴”的程度,被依賴的產業主體才能進入美好的春天。“需要”和“依賴”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爲轉移的,它是個事物的發展過程,和社會的經濟發展、科技水平、教育程度、人們的支付能力等緊密相關。因而,有些事情需要等待,互聯網就是這樣。
今天,相信在座的各位每人身上都有一部手機,這在十幾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現在我們假設一下,讓大家全部丟掉手機,回到幾年前的狀態,有誰會願意?這就是依賴。互聯網也會走到這一步。當互聯網和現在的手機一樣,成爲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獲缺的工具時,情形就會大不一樣了。
當你的存在對於人們的社會生活可有可無時,你要爲你的生存苦苦掙扎;當人們的社會生活對你有了一些依賴,在你面前就有了商機;當社會對你有了強烈依賴,那纔是你的美好春天。今天,互聯網正處在第一到第二階段之間。第二到第三階段會不會出現?我的看法是會的,而且爲期不會太長。已經經歷的科技革命和信息化發展歷程證明了這一點。這就是我對今天互聯網的看法。
對互聯網“依賴”狀況的出現,一方面有賴社會、經濟、科技、文化、教育、收入等的發育發展程度;一方面也有賴於我們互聯網自身對社會需要的理解程度、以及實現這種需要所作出的努力程度。超越現實是困難的,但如果你把握不住社會的需要,創造不出新的需求,就產生不了社會的依賴;而如果你打着創造需求的幌子,擾亂或毒害社會,你就會被社會所仇視,最終使自己走上絕路。所以,就有一個互聯網的歷史責任的問題。
網絡媒體的歷史責任
這裏想着重談一下網絡媒體的歷史責任。今天,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並存,多種媒體形式並存,將是長期現象。那麼,在這種並存的狀態下,作爲新興的網絡媒體,該負有什麼樣的歷史責任呢?
首先,決不要以爲網絡媒體具有取代其他媒體的歷史任務,這個任務是不存在的。相反,網絡媒體需要更大程度地和其他媒體合作、融合;需要更多地依靠傳統媒體,更好地利用傳統媒體的優勢來發展自己。社會需要是多種多樣的,並存將是長期現象。即使將來高度發達了,互聯網也不可能成爲社會信息傳播的唯一渠道。在今天的現實條件下,網絡媒體的發展更是和傳統媒體息息相關。不僅傳統媒體豐富的信息資源是網絡媒體不可或缺的、雄厚的人力資源是網絡媒體必須依靠的,而且在歲月的磨練中形成的傳播經驗也是網絡媒體需要借鑑的;不光傳統媒體所辦的新聞網站是這樣,有新聞登載權的商業性門戶網站也是如此。試想,如果沒有傳統媒體採編隊伍,而是需要網絡媒體自建隊伍,單是這一項,那將是一個多大的投入?融合合作、相互支持、取長補短,是我們必須走的道路,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任務。在過去的時間裏,人民網有一些有影響的報道,在社會產生了積極的反響,就都是依靠人民日報和報社採編隊伍的結果。比如,廣西南丹礦難事故揭露報道,就是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合作的一次成功探索。
其次,網絡媒體在和傳統媒體的合作、融合中,必須準確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自覺把自己當成整個傳媒大家族中的一個成員,在大衆傳播領域扮演好一個新成員的角色。網絡媒體既然是媒體,就要承擔起媒體的責任,盡到媒體應盡的義務。要對黨、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負責。以高度的責任感,擔當起傳播正確信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宣傳改革開放成就,宣傳羣衆、鼓舞羣衆,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重任。以互聯網特有的手段,展其所長,爲方便社會的信息傳播、豐富中國的傳媒事業,探索一條新路,作出一份貢獻。角色定位的準確程度,決定社會對自己的接收程度和承認程度。因此,這對我們事業的成功將直接產生影響。
第三,網絡媒體要在建設社會對自己的“依賴性”上下功夫,要在“離不開”上做文章。事實上,和兩年前相比,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的人羣已經愈來愈大,愈來愈固定化,上網已成爲一部分人工作生活的必要安排。但是,還遠未到“離不開”的程度。目前,網絡方便和豐富了人們的工作、生活,但離開了它,人們似乎也不會損失什麼。絕對多數的人羣現在就依然在遠離網絡的狀態下安然地生活着。這就是現實。
前面說了,社會的發育發展是個過程,超越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現實水平的想法是難以實現的。但隨着國家對信息化的高度重視和世界範圍內的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實現目標的過程可以大大縮短。作爲互聯網的從業人員,就是要爲縮短這個過程作出努力。具體說,就是要在尋找、建設、營造社會對自己的“依賴性”上下功夫。建設“依賴性”的過程,就是不斷創新的過程。創新的準星,要始終瞄準在社會的不可或缺性上,建立起不可取代地位。具體到網絡媒體,該做什麼?怎麼做呢?
首先,要處理好和傳統媒體的繼承與發展的關係。前面說了,網絡媒體不能定位在取代傳統媒體上,事實上是不可能取代的。既然如此,就必須在傳統媒體以外的空間裏大做文章,要更多地做社會需要而傳統媒體由於形式和手段的侷限做不了的事情。比如,人民網有一個叫“觀點碰撞”的欄目,把不同媒體以及網友對社會某一現象相同或不同的看法編輯在一起,實現對某一現象強勢的輿論引導,這就發揮了網絡媒體的優勢,是傳統媒體難以做到的。還有一個“網友七日談”,差不多也是這樣。這實際上是在繼承傳統媒體做法的基礎上的一點創新。過去,我們一味強調,網絡是年輕人的事業,從互聯網的特性看,這沒有錯。但辦好網絡媒體,事情似乎並不那麼簡單。傳統媒體的編輯經驗,對網絡媒體是非常重要的。今後網絡媒體的競爭,編輯水平和編輯經驗也許是最重要因素。關鍵在於如何把這種編輯經驗和網絡特性結合好。
其次,要處理好網絡內容和新技術應用的關係。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支撐其實現功能的技術手段不同。互聯網離開了技術則將一事無成。尤其新技術的不斷運用,爲互聯網贏得了持久的活力。我們所說的建設社會對互聯網的“依賴性”,很大程度上是指對新技術的依賴性。網絡媒體要在編輯人員和技術人員的知識融合上下功夫,要使這種知識融爲一體,成爲網絡建設的武器,做到技術在網絡媒體的發展中,始終起到引領作用。而這,恰恰是我們目前的薄弱環節。
再次,要處理好網絡的普遍性面目和特色的關係。互聯網網站很容易雷同,新聞網站尤其是這樣。目前存在的一個突出誤區是:辦網站的人發現,互聯網無所不能,因此什麼都不想放棄,什麼事都想幹,結果不自覺地都搞了一個大而全。這是我們從業人員不成熟的表現。今天,如果有誰想辦一份報紙,他必然會充分調查研究,找準定位。這就和辦網不同,這正是成熟的表現。從特色入手,不僅是因爲社會不可能需要那麼多雷同的網絡媒體,同時也是因爲真正有實力辦門戶性新聞網站的單位並不多。特色就是吸引力,特色就是生命力。只有各自形成特色,我國的網絡媒體最終也纔會成爲五顏六色的大花園。
第四,要處理好網絡信息傳播和功能服務的關係。網絡媒體最重要的任務是發佈新聞、傳播信息,完成好我們應該完成的任務,盡好我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這是主業,不能有絲毫動搖。但離開了功能性服務,不僅難以發揮網絡的特性,也難以建設社會對自己的依賴性。這是需要我們大大加強的地方。
第五,要處理好網絡嚴肅內容和休閒娛樂的關係。網絡媒體一般都是嚴肅的網站,爲了保持自己在社會上和讀者中的嚴肅性、權威性,決不能遷就、迎合低級趣味的需要。但這和給讀者以休閒娛樂並不矛盾,相反,健康的休閒娛樂內容和方式,正好發揮了網絡媒體陶冶人的性情的作用,盡了網絡媒體引導人的責任。我們目前還存在着認識上的差距,以爲休閒娛樂只是那些不正規的網站所爲。
第六,要處理好網絡媒體肩負的歷史責任、任務和培育、加強自我生存、自我發展能力的關係。一個忘記自己責任、任務的網絡媒體,必然會走偏方向。主業不突出,也難以自立於世。同時,一個不時刻注意自我生存、自我發展能力培育的網絡媒體,必然是難有持續生命力的媒體。做好內容,做好新聞,贏得讀者、贏得聲譽、樹立權威,是網絡媒體的立身之本。而贏利能力則是進一步增強網絡媒體完成歷史任務的必要動力。常常有兩種偏向:一種記住了前者,忽視了後者;一種以爲後者可以離開前者去實現。這種割裂的思維方式不可取。正確的應該是用唯物辯證的方法去認識和處理兩者關係,實現辨證的統一。認識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真正做到這一點。正因爲如此,探索將是網絡媒體一項極其繁重的任務。
希望大家團結合作、共同努力,爲網絡媒體春天的早日到來,盡一份力量。
謝謝大家!
|